分享

芦苇:炒股赚钱不易理性视角看待投资的困境

 小二郎上学堂66 2016-08-10


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丨芦苇 资深投资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谈到了散户亏钱的种种原因(详见:《资深投资人士亲述:散户为什么容易亏钱》),主要是谈情绪、人性的缺点对投资的不利影响。文章虽然点的是“散户”的名,但其实文中所提内容是所有投资者面临的共性问题,职业的或专业的投资人,只要是人,就可能存在文中所谈的种种局限。


只不过相比散户,以投资为业的选手,更有机会运用理性的机制来克服情绪、人性弱点对投资的负面作用。然而,即使如此,在理性层面,投资也是极为困难的,本文从理性的视角,来谈一谈投资的困境。


作为职业的一般常识


大道至简的道理不是我发明的,但我觉得好用。所以但凡要将话题深入时,我会从一般常识开始。


假如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该怎么做到呢?


首先当然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头脑聪慧,天才倒是没必要,但超出一般人的智商或为必须。然后努力上小学,学会了加减乘除,对生老病死莫名感伤。上了中学,接触了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有关变化的课程——化学,瓶瓶棒棒玩得顺溜,摔量杯、破试管是常有的事。顺利通过高考的千军万马争独木桥,来到了爹妈终于管不着的大学校园,啃上几年厚厚的医学课本,杀得了白鼠,砍得下兔子,直面淋漓的人血和撕裂的惨叫,拿得起手术刀和电锯,咔咔咔,割肉锯骨面不改色。


如此这般磨炼,人性惧怕恐怖血腥的本能反应,经历科学的改造。笔迹游离乎无法辩认,识得病人无数,方能练成一名身着白马褂的合格医生。


同样地,假如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该怎么做到呢?同上述原理类似,绝无轻松捷径可供按图索骥。


任何作为职业的优秀从业者,都是困难的。医生、律师、企业家、歌手、演员等等,没有哪一个职业,能够光凭一时运气,就能轻松愉悦得成为一名优秀的行业楷模。这是常识,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就能懂。


投资,是一门以投入资本,经由金融的原理,获取回报的职业,是风险收益权衡之术。至于什么时候作为职业的投资,沦为人人皆欲杂耍的“炒股”大法,恐怕是从这门行当成立之初便有。而如今风靡天朝大地,较赌博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实在是怪事情。


单是照着上面的常识来理解,投资应当比其他行业更困难,因为一般的行业是顺着人性的,原理上是技术的积累术,工程师只要多实践,多研究技术,总能在经验上不断进步,勤奋就能出成果。投资则不然,这门和赌博一样,以玩钱为手段的职业,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处处表现为反人性和放大人性的弱点。单是需要跨越的人性弱点的鸿沟就有如下:


贪婪、恐惧、从众、妥协、焦虑、失望、惶恐、担心、绝望、灰心、怀疑、迷失、自我否定、痛苦、抑郁、孤独、自负、固执、未知......


倘若十年前,那个带我开户学炒股的隔壁班同学告诉我,要想成功,需要征服以上人性弱点之种种,我恐怕也就不会踏足这一行了。也省得大学期间不务正业,终日研究“赌博”之术,都没认真谈女朋友了。玩笑而已!


投资的大道,不在财务报表、公司业务这些枝叶层面,此皆为术,是可以学会的技术性问题。只要不是蠢到极点,一般人一学便会,但这些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投资的困境。


市场有效理论


关于市场是否有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西方学界直到今天也吵得不可开交。传统经济学,或者说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都是以“理性人”为前提假设,推导一系列理论。在理性人的条件下,市场显然有效,然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只有有限理性,甚至经常不理性,推翻有效市场假说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企图,并且这一派的经济学家们,经常宣称他们做到了。


那么市场到底是不是有效呢?先举个例子,西方的大传统是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某一时段,社会可能会偏离这一方向。但我们不能就此说西方社会无所谓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同样的例子,中国的大传统是儒家文化,讲究性善论,这不是说人没有恶,荀子讲性本恶,并不能推翻儒家性本善的伦理基础。我想说的是,市场有效类似于哲学的假设,人们可以指出市场不有效的情况,但这只是辩证法的举证,并不能推翻市场有效。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市场存在不有效的状态,才有可能出现市场有效理论这样一种假说。但为何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理性人”假设,并没有在辩证法上很快跟随出现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此处不谈。


巴菲特向来喜欢攻击市场有效理论,他说如果市场有效,那么他的钱从哪儿赚来的呢?我以为,股神的公关能力很强,是个绝佳的新闻发言人。然而,查理·芒格的言论却一针见血的印证了市场有效理论。他讲到,投资难就难在一只好股票,配了一个不便宜的价格。显然,这句话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那就是市场有效,正是因为市场有效,导致当下的好股票,被市场追捧,充分反映了其价值,再想从中赚钱的投资者,就面临艰难的抉择:买,则价格反映了预期,不存在超额收益;不买,则可能继续上涨。于是,平庸的股票,配一个高估的价,都是不值得投资的,这显然也是市场有效的结果。


我们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市场有效理论的存在,巴菲特用了自己的投资家眼光,人为发现了市场低效的地方。他之所以能从低效的回归中赚到钱,正是因为市场有效条件的存在。如果市场不有效,那么早期其格雷厄姆式的捡烟蒂的经典价值投资方法,迟迟不出现价值回归怎么办?巴菲特讲过一个低估的品种,很难持续5年不回归价值。正是市场有效的存在,使得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可行。否则,整个价值投资哲学的理论大厦,会瞬间崩塌。


可以说,市场有效是投资者遭遇的理性主义带来的第一个巨大困难。


赔率叠加,好坏变质


倘若我们来做一个投硬币的游戏,正面我给你10块,反面你给我10块,玩上几百局,我们俩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概率各是0.5,而赔率为1:1。现在我们改变赔率,正面我给你100块,反面你给我10块,赔率是10:1,你肯定玩,傻子才不玩。如果我们把赔率改为1:10,你肯定不玩。同样一个游戏,当我们调整赔率的时候,其发生了质的好坏转变。


在投资中,始终存在赔率叠加以后好坏变质的问题,投资者在面临投资抉择时,首先遭遇市场有效的挑战,为防出错,必然分仓。而分仓时,就要考虑赔率的问题,每一个股票,分多少,本质上决定于赔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经常虽能买到好股票,但下注太少,而同时在一个错误的标的上,下注又太多。同样的持仓,仓位分布改变,赔率变化,好坏会变质。


更困难的则在下一条。


不确定性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信誓旦旦的说某某股票在未来某时间内,一定会如何。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砸锅卖铁卖身,全押上。


根据凯利公式:P=2X-1,P为投资比例,X为确定性概率。假如有“一定如何”,则X=1,P=1,就是全押上的意思。而我觉得,真有这等好事,全押上都不够,正确的做法就是上面说的卖身买股策略。


所以,如果我们在谈某一个投资标的还不错,可以投资的时候,不言自明,我们只是觉得概率和赔率上占优,并不是说绝对如此。


股票投资风险大,几乎是每个开户炒股的人都知道的事——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说的就是股民。风险大是因为不确定性高。把钱存银行,利息由银行保证,银行背后还有政府背书,不确定性低,风险小,投资回报自然是要低的。


既要风险低,又要回报高,除非别人都是傻子。不过这种情况在股市真的会出现,那就是在股市极度低迷,估值见底,股市即将反转时,此时就是一个风险低且回报高的机会。胆敢此时进场的人,心里正是觉得别人都是傻子。


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竞争。股票是公司权益,价值由公司的价值决定。而公司与公司之间,存在着市场竞争,我们把其他估值变量、情绪因素都排除掉,仅留下公司价值这个变量作分析。


在无形之手的作用下,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有各种技术革新、战略布局、经营运作、行业变化,它们被资本主义的魔力召唤,像无组织力量一样不断涌现。今天伟大的企业,难保明天不会下马,比如NOKIA。今天的小公司,难保明天不会变得强大。公司在市场竞争之下,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让投资变得具有不确定性,是千千万万的竞争者,在市场机制下不断竞争的结果。


我的一条定律


最后我想说,在非理性层面,投资需要冲破各种情绪、人性弱点的巨大障碍,在理性层面,同样要克服上文提及的各种困难。


至此,可以给出我总结的一条定律:在股票市场,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大肆宣扬投资赚钱是分分钟的事儿,很轻松很容易,请将你手中的砖头扔过去——无知无畏者,一砸一个准,绝对不会出错!(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