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1459)青岛名人故居

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讲,青岛拥有近代名人的故居,不是件稀罕的事。并且此前也知道一些名人曾在近代于青岛“安家落户”,例如康有为。但到底有哪些近代名人曾在青岛长期或短暂停留?青岛到底有多少座近代名人的故居?这是之前不曾考虑过的。在《大师在青岛》的第六集中,提到了童第周、洪深等人的故居。可见,青岛的近代名人故居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着。
它是青岛城市发展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的风景,为这座城市增加了别样的魅力。
这次住在青岛的老城,因此离“旧址”很近,步行前往是最为合适的。青岛的老城内分布着太多具有视觉美感的老建筑,当然,以德式建筑为主。
   (很多保护的并不得当; 
“万字会”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具有几分神秘色彩,实际也是如此,所以一两句话难以讲清,只知道是一慈善机构就OK了。最早知道“万字会”,是济南的“万字会”。(也是“国保级”单位)但有意思的是,某网站对于济南“万字会”的解读,配图并非济南“万字会”的外观,这才慢慢知道青岛也有一“万字会”。据悉,济南的“万字会”旧址现并未对外开放。而青岛的不但对公众开放,并且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美术馆的形式开放,同咸阳博物馆/咸阳文庙等一样,又是一“古今结合”的案例。
作为一普通游客,关注点自然不在“美术馆”上,而在于建筑本身。“万字会”旧址大体由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有着独立的建筑特色。
  
两个地方停留的时间都比计划的短,中午之前就开始了对名人故居的探寻。之前上网查询得知,“万字会”、“监狱旧址”、名人故居几乎在同一区域,因此可以“边走边看”。从网络上的地图也得知,这里聚集着大量的“个性咖啡馆”、青年旅舍、独立书店/书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文艺”的范畴,“老房子”、故居,好像如今只有“文艺青年”对其有着一份真爱——两者就这样粘合在一起了。这里尽管离海边不远,但横横竖竖的小路,以及临近海边的小楼将其同喧嚣“隔离”,成为了一方相对独立的文化天空。也许因为是工作日的原故,路人极少。而咖啡店等尽管多数开放,但有顾客的却寥寥无几。但不知到了夏季,这里的宁静能否依旧。
位于鱼山路36号的童第周故居,是第一座“拜访”的故居,(其实就在“万字会”的斜对面)同时也是束星北(1907—1983,扬州广陵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冯沅君(1900—1974,河南安阳人。冯友兰之妹。现代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和陆侃如(1903—1978,江苏海门人。著名学者)的故居所在地。

这座建筑的不凡之处在于,80年前,洪深于此创作了著名的《劫后桃花》,由“明星”公司出品。几乎集合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电影创作力量:除编剧洪深外,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演员胡蝶、高占非、舒秀文……但这也是一座久无人居的房子了,不过和梁实秋故居相比,这里还能够“入眼”的。
在多数名人故居平民化、落魄化,甚至被埋没化之时,老舍故居的“境遇”则大不相同。因为老舍在这里创作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骆驼祥子》(《我的一辈子》也是在这里创作完成。同时,《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各种语言译本最多的一部,近40种),就凭这一点,也能够增强相关遗存的生命力与价值。老舍故居还有着另外的名字——骆驼祥子博物馆。
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文学专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外立有老舍 和祥子的塑像;而在馆的入口处,是其子舒乙亲笔撰写的前言。
没登一半,就已经气喘吁吁。每组石阶“衍生”出一条路,有路就有人住。这里以老年人居多,长期爬上爬下,定会练出个好身体。但医疗急救、消防等问题,也的确是一些“大问题”。
终于来到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跟前。这是一座依山、沿街而建的小楼,

但建筑保存完好,外立面并没有破损情况,院内也较为整洁。教堂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设计师为俄国人尤力甫(Ulyp)红砖外墙使得它别具特色,充满着美感。
教堂有一方形钟楼,步行60级台阶,可达钟楼顶部。而在当时的青岛,尤力甫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建筑设计师,为青岛留下了大量的建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