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能厚针薄灸,艾灸疗法不简单| '四大高手'解读灸法神奇疗效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6-08-10
导读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延年益寿等作用,有时能发挥重病起沉疴的疗效。然而,近年来存在厚针薄灸的现象,影响了灸法的临床使用。本报记者采访多位知名中医针灸专家,介绍不同灸法及技术创新,解读灸法神奇疗效。


赵百孝:新型艾灸器械方便实用

赵百孝,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ISO/TC249 注册专家。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等奖项。

艾灸是中医学的特色传统疗法,在慢性病、疑难病治疗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传统艾灸存在着操作麻烦,烟雾大,易造成烫伤等缺陷,严重制约艾灸疗法在现代社会推广应用。如何开发既能保持传统艾灸疗法的关键特征,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型艾灸器械是艾灸疗法推广应用的关键。

 

“五位一体”研发新型艾灸器械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赵百孝教授认为,传统艾灸发挥作用不仅与它的热效应有关,还与艾烟的芳香作用、艾草本身的药性等综合因素相关,所以新型艾灸器械的开发必须保留传统艾灸的原有属性,才能保证其临床疗效。

 

赵百孝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新型艾灸器的研发,以科研实验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了新型艾灸产品——百笑灸。百笑灸集温热效应、芳香效应、药透效应、磁疗效应、针刺效应为一体,是传统艾灸的创新应用。一方面,百笑灸保留了传统艾灸热、光、烟共同发挥作用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解决了传统艾灸操作不便、安全性差、烟雾过大等问题,具有简便安全、绿色环保、可定时调温、减少灸治过程中的烟雾等优势。在日常保健中,新型艾灸器械百笑灸以其方便实用的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临床实践中,百笑灸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颈椎病、慢性胃炎、带状疱疹、原发性痛经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作为一种创新设计,百笑灸已成功获批国家医疗器械并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设备推广品目。

 

创立行业“新标准”

 

赵百孝教授认为,在新型艾灸器械的研发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艾灸器的研发必须有一定的行业标准。赵百孝教授率领其团队依托艾灸技术创新和所完成的相关艾灸基础研究成果,积极承担了艾灸国际标准化项目,负责起草完成了ISO/TC249“艾灸器”国际标准,此国际标准已于2015年11月向全球颁布。

 

百笑灸的推广应用和ISO“艾灸器”国际标准的制订,对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在慢病治疗、预防保健“治未病”,提高普通百姓的健康保健意识,推动艾灸产业规范化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关玲:麦粒灸辅助治癌效果显

关玲,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非药物疗法分会会长,解放军中医药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耳针、手针等微针治疗疼痛以及艾灸治疗肿瘤。获得国家、军队课题10余项,科技奖励6项。


麦粒灸也叫直接灸、艾炷灸、着肤灸,是中国传统灸法的代表。明清以前的古典文献中所记载的“艾灸”大多数指的是直接灸。操作方法是将艾绒攒作麦粒大小,放在穴位上直接点燃,当患者知痛时按灭,一般每穴灸九壮,每日一次。治疗之后,局部皮肤会微微发红,起小水泡,日久会形成瘢痕。


实验研究解密麦粒灸

 

麦粒灸在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有“拔本塞源”之功。关玲教授的麦粒灸技术承自澄江学派名老中医谢锡亮先生。从2007年开始,关玲及其团队致力于麦粒灸治疗肿瘤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究麦粒灸疗法治疗肿瘤的效应规律和作用机制。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发现:接受麦粒灸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显著延长;治疗1周之内,疲乏、恶心、疼痛等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地改善;治疗3个月之后,血液检测指标有明显变化。两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明:麦粒灸能够升高肿瘤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总数,并能双向调节血小板数量,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一项基础实验研究证明:麦粒灸能够从基因转录表达的层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关玲认为,麦粒灸治疗肿瘤的起效原理一方面是通过皮肤的创伤激发人体的修复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炎症反应激发出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

 

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

 

案一:杨某,男,58岁,胰腺癌(导管腺癌四期)。患者行胰头癌切除术,术后进行了6个周期的化疗治疗,并接受3次生物治疗。患者自诉身体乏力、食欲差、食量少,体重在2个月内下降10千克。于2014年4月8日接受麦粒灸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双侧胰俞、双侧膈俞。

 

麦粒灸治疗1个月后,自诉食欲好转、食量增加、体重维持,嘱其加大艾绒量。治疗2个月后,患者体重增加3~4千克,嘱其增大艾绒量。治疗5个月后,患者体重增加8千克,偶有腹泻。治疗1年复诊,患者自觉饮食、睡眠尚可。2015年5月,患者全身湿疹而停灸2个月。2015年9月,患者因腹腔及多脏器转移入院,同年10月去世。患者从确诊胰头癌后生存20个月,较生存预期延长14个月。

 

案二:成某,男,52岁,胃癌(中、低分化腺癌三期)。患者2009年6月行胃癌切除术,术后进行4个周期的化疗治疗。患者自诉身体乏力、恶心呕吐现象严重、食欲差、入睡困难。2009年9月4日接受麦粒灸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双侧脾俞。

 

麦粒灸治疗1个月后,自诉睡眠明显好转,恶心呕吐现象有所减轻,嘱其加大艾绒量。麦粒灸治疗2个月后,自诉乏力现象明显好转,恶心呕吐明显减轻,调整穴位嘱其继续艾灸。治疗1年后,患者自诉饮食好、睡眠佳、身体困倦感消失,能够正常进行日常生活及业余活动。患者坚持麦粒灸治疗6年,自觉身体状况良好,不影响日常生活,胃部肿瘤无复发迹象。2015年3月,患者因肺部原发性鳞癌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6个周期的化疗治疗。同年5月再行麦粒灸,调整穴位为双侧足三里、双侧肺俞,现在仍然健在,胃部肿瘤无复发迹象。


高树中:隔药灸脐治杂病


高树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外治学学科带头人。主持推广的脐疗项目被列为卫生计生委“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十年百项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目录——适宜技术版”。



隔药灸脐适应症广

 

脐疗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隔药灸脐法简称脐灸,即在脐部施灸,是脐疗方法之一。

 

在所有的针灸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其特殊性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高树中教授1992年出版了《中医脐疗大全》,对脐疗古今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和发掘,并在脐疗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创新并取得成果。

 

隔药灸脐法具有回阳苏厥、息风固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理冲任、温补下元;通调三焦、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理气和血;敛汗安神、固精止带;扶正祛邪、养生延年的功效。因此,脐疗临床适应症广,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高树中说,据团队多年来在脐疗防治疾病的应用体会,脐疗对于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较其他病症更为显著的作用。

 

隔药灸脐缓解胰腺癌症状

 

对于缓解一些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隔药灸脐法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高树中团队用脐疗配合中药汤剂治疗一位老年男性胰腺癌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患者于2012年初出现不明原因腹泻,伴进行性消瘦,半年来体重下降约11千克,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胰腺癌。查体: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语音低微,两侧地机穴凸起明显,按之坚硬,满布瘀络;舌体胖大,舌质暗,有舌缨线,苔薄黄,脉弦滑。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予脐疗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将附子、甘草、甘遂、龙骨、木香、乳香、雄黄、朱砂、五灵脂等各等份,研细末备用。小麦面和水,适肚脐大小做一面圈置脐上,麝香0.1克安脐中,药面填脐,上置高和炷底直径均为1厘米的艾炷灸之,待艾炷即将燃尽,立即用余火引燃下一壮艾炷,一壮艾炷约燃烧15分钟,每次治疗1.5小时,每周1次。中药汤剂:黄芪15克,炒白术9克,陈皮6克,红景天15克,炒山药15克,鸡内金15克,绞股蓝9克,佩兰9克,菖蒲9克,远志9克,白花蛇舌草15克,莪术6克,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1次服用。上述治疗1个月,患者感觉良好,故带药回家治疗,电话随访自述情况稳定。

 

隔药灸脐用面粉的六个优势

 

高树中说,经常有患者在门诊见到成袋的面粉感到好奇,见到一个个规整的面圈而惊叹,会问脐疗为什么要用面粉。其实,古人脐疗,面圈并非以面粉为主,而是另一种植物荞麦。当今社会,小麦的种植范围与产量远远高于荞麦,在功效近似的情况下,一般选择小麦面作为面圈制作的原材料。脐疗用面粉有六大优势:取材方便、可塑性强、不易过敏、密封性好、 比热容大、 小麦补虚。

 

小麦本身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小麦:“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本草拾遗》载:“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以面粉为面圈,可有补虚之效。

 

三伏天隔药灸脐效果更好

 

隔药灸脐法治疗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应用,但是《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在这一时段进行艾灸,能够极大地补充并激发人体的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由于“天人相应”,故对于虚寒性疾病的疗效尤为突出。高树中强调,神阙穴“穴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根据“从阴引阳”“从阴治阳”的原则,因此三伏天应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效果更好,建议可对寒性病证的患者进行治疗。


房繄恭:火龙灸“四位一体”

事半功倍


房繄恭,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擅长针、灸、药结合治疗卵巢早衰、不孕不育症、月经不调、颈椎病、过敏性鼻炎、肥胖症、痤疮、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负责人,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3项。

火龙灸是在人体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施以隔物灸,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种灸法。火龙灸源于《黄帝内经》的药熨法,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将“药熨”发展为隔药灸,后来又衍生出“督脉大灸”“督灸”等疗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房繄恭主任医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以及近现代医家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铺灸”“督灸”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运用火龙灸。

 

火龙灸适用面广泛

 

火龙灸治疗病症范围也从过去的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扩展到全身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康复及亚健康状态等的调节。房繄恭在临床上采用火龙灸配合中药调经促孕方、养肝壮阳方,治疗女性卵巢早衰、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及男性疲劳乏力、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具体操作步骤:让患者充分暴露背部,沿患者脊柱均匀铺一层中药粉,盖上桑皮纸,其上再铺一层宽厚2厘米左右的生姜蓉,上面再铺一层艾绒,并捏成圆柱体,同时点燃“头、身、尾”三处艾绒,一次治疗需要更换两到三次艾绒,待艾绒全部烧尽即可,每次治疗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治疗后患者背后会出现一条潮红的印记,几个小时后会自行消退。房繄恭介绍说,治疗中患者会感觉背部温热,有的患者说温热感会向腹部和四肢部扩散、放射,热而不烫,浑身感觉暖洋洋的。

 

“四位一体”调理脏腑

 

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胱经上分布的各个背俞穴是治疗相应脏腑病症的重要穴位。火龙灸的施灸部位主要选取督脉和膀胱经,满足了补养阳气和调理五脏六腑的要求。

 

房繄恭介绍,火龙灸原理是根据患者病症,配伍不同药物,借助艾灸温通、温补作用,加上经络、穴位的作用,采用穴位、经络、艾灸、药物“四位一体”结合的方法,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发挥调理冲任、通经活络、理气和血、扶正祛邪的功效。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根据中医“顺势而为、天人合一”的原理,在阳气易于生发的春夏两季,采用火龙灸扶助人体阳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刺配合火龙灸治卵巢早衰

 

房繄恭及其团队近几年采用针刺配合火龙灸、冲任暖宫灸、会阴灸等方法,提高不孕症患者自然受孕或者试管婴儿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使不少年轻的卵巢早衰患者有了怀孕的机会,发挥了针灸调经促孕的作用。

 

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通过调理冲任、疏肝宁神的治疗原则,促进月经周期恢复,改善潮热、盗汗、抑郁、性欲低下等临床症状,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前景。针刺穴位有:百会、神庭、本神;中脘、天枢、带脉、关元、大赫、卵巢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仰卧针刺后可根据病情选定几个穴位连接电针来加强针感,留针20分钟。同时配合背部进行火龙灸。每周治疗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治疗3~6个疗程,每3个月查1次激素六项。

 

房繄恭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扩大样本量,继续观察、追踪其远期疗效,同时在改善促卵泡激素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本报记者 徐萌 实习记者 张梦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