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绵城市建设之水源涵养问题思考

 gz天堂鸟 2016-08-10

编者按:海绵城市建设初衷是解决水的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问题,核心就是解决水源涵养问题。笔者结合观察和工作实践,谈一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源涵养工作的粗浅看法。

 

笔者在研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过程中,经常听到蓄水池建设必要性不大的观点。主要原因是雨季降水比较多,绿地依靠天然降水能解决灌溉问题,集雨池所蓄之水需要进入旱季使用,而由于防洪的需要,往往需要按照防汛要求,及时排空蓄水池以发挥调蓄之作用。因此,真正进入旱季能够获得的蓄水池水量比较小,使用效益不明显。而笔者在途经公园及道路绿地时,多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雨后天晴绿化工人经常给绿地浇水。这个现象说明,城市绿地雨季除了自然降水外,还是需要外源水量保证植被生长。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城市绿地普遍缺水,仅靠雨季每次降水,不足以满足植物生长。

城市不同于农村。农村地区随着雨季的进入,土壤含水量随着降水的增多而增加,整个雨季,土壤层基本能够满足地表植被用水需求。以北京山区为例,从2002年至2015年裸露土地径流小区雨季最多产流18次,而植被覆盖度超过90%的径流小区则很少产流,大部分降水通过土壤入渗进入地下。但是,对于城市地区而言,由于大面积硬化,降水产流非常多见,无论是否采用地表径流调蓄设施,最终均是将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尽快排出城市区域,避免发生洪涝灾害问题,只有少部分降水通过城市绿地渗入地下。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硬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地面积有限,城市地区土壤层没有得到降水的充分入渗,必然长期处于干旱状态。这种条件下,城市植被必然需要外来水资源保证其生长需要。这也能解释上述雨后浇水的现象。因此,加强城市地区水源涵养,系统研究解决方案,想办法尽可能地将雨水涵养在地下,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业界许多专家从防洪、排涝等角度都做了许多研究和论述,其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笔者认为在解决上述防洪、排涝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水源涵养工作给予重视,要充分利用各种措施,将水涵养在地下,涵养不了的,再考虑排出城市区域。如同传统农村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先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将降水涵养至地下,既满足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又削减洪峰,缓解洪涝灾害。因此,就目前学界关于海绵城市的讨论,恰恰是需要水利、园林、景观等多个行业合作,共同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毕竟,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要解决水的问题,从降水、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到用水一揽子考虑。对于这个涉水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以流域为单元来考虑问题则更为合适,对小区、道路、绿地、河道、湖泊等统一规划,拦、蓄、灌、排综合治理,这样取得的效果将是更加明显的。


【作者简介】杨坤(1977-),男,陕西汉中人,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