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九)

 昵称30598236 2016-08-10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九)


观瀑图  立轴 1963年作

    款识:慧昌同志指正。一九六三年癸卯六月初一日,傅抱石金陵并记。钤印:其命唯新(朱文)、抱石大利(白文)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此轴描绘两峰之间,洁白如练的飞瀑从天而降,訇然作响。水气空累中,五位高人听瀑观泉,谈笑风生,旁若无物。作品取高远布局,画家巧妙采用了诸如黑白、虚实、大小、高低、浓淡、动静、刚柔等多种对比因素,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粗中有细,小中见大,既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觉,也表现出神秘的动感和磅礴的气势。右下角的闲章“其命唯新”是傅抱石为自己刻的,说明了先生对传统的不断超越,始终把创新视作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


观瀑图  立轴 1963年作

    款识:昌正同志惠赏。一九六三年二月,傅抱石杭州并记。钤印:抱石私印、癸卯

    《观瀑图》画面上一叠瀑布,上端的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仿佛从空而下。画面右下端,亭台楼阁,人观水漫,无复阻挡。从整个画面来看,见不到峰顶,也见不到山根,仿佛瀑布是悬在空中。这样的构图,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空灵高远的画境,顿时有了动态,有了生气,静中有动,画也就活了起来。图中山体与树丛的渲染即为层层积染,而瀑布左侧石壁的渲染法则明显地流露出外来影响。图中庭阁上这位观瀑士人形象奇古,超凡脱俗,为此画点睛之笔。若无此人,此画构图不免涣散,有此人,则全幅皆活。寥寥方寸间,但已足以让人看出画家清醒的超越意识和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满身苍翠惊高风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听泉图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观瀑图  镜片 水墨纸本 1963年作

    此幅《高士观瀑图》为傅抱石晚期作品,集中和直观地反映了傅抱石的艺术主张和追求。松下高士图、高士观瀑都是傅抱石最爱描绘的题材,从绘画技法上看,采用没骨手法,完全以赭墨色的对比度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深远|”及“高远”,独具特色的抱石皴,又为山的浑茫苍莽、磅礴雄壮的气势写真;山体中间的的留白,更是加强了这一效果。图中山头上一高士观瀑,形象高古,超凡脱俗,为此画点睛之笔。三大块山石以黑、白、灰三色映入观者眼帘。傅抱石以“破笔散锋”在纸上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毫无禁忌,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巧妙地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多的内涵。


松林观瀑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高士游山图  立轴 1963年作

泉山雅聚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高山飞瀑  1963年作

满身苍翠惊高风  1964年作


观瀑图  镜心 1963年作

   抱石先生笔下的飞泉瀑布,如他酒酣兴起放笔一样,洒脱淋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观览者大有身心俱被荡涤的痛快。《观瀑图》当不例外。斯图作於1963年,图中,削壁飞流,简而放,挺而苍,皴笔似在乱柴、斧劈之间,使笔重而迅,如刀劈斧凿,似风雨骤至。石台茂林,用大笔饱墨间以破锋,或铺划,或点缀,不拘一格,元气淋漓,至今犹觉其湿。台上两人,文士策杖伫立,凝神飞瀑,童子携琴紧随其侧,寥寥数笔,神态已足。


一生好入名山游  立轴 1963年作


一生好入名山游  立轴 1962年作

    此幅画咫尺千里气势雄浑,笔势飞动,群峦叠峰,令人目不暇接。一老者依杖流连群峦石径之中。一副拄杖漫步,摸孤松而流连忘返。抬眼远眺,云烟漫起鸟儿暮归的丝丝眷恋景象。其精意在一个“归”字,这正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意境。先生同类作品中,极难看到下山人物的描写。而此幅偏偏意在一个老者依杖“归”字上。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