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长沙7喜 2016-08-10

馆友“长沙7喜”: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如何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6年8月18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娱乐”下“休闲杂谈”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30岁以前我最喜欢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这样的:“哦,Peter,我认识啊,那是个非常聪明/成功的人”。


可现在如果背后有人这样评价我,我会立刻菊花一紧,同时在脑子里飞速的回忆“是不是在哪里得罪这家伙了?不然他为啥想害我呢”。


对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来说,被人称为聪明/成功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如果可以,我倒更希望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有趣的人。





为什么做一个有趣的人对我来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那在我的心目中什么才是“有趣”的人呢? 在告诉你们答案之前让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相信在座的诸位应该都有过面试的经验吧,被面试或者面试别人?


很有幸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麦当劳、可口可乐这种有着极其系统和规范的培训机制的全球500强公司。


在我还没有担任管理岗位之前就受到了公司前瞻性的面试流程和能力的培训:问什么问题;怎么问问题;如何在面试中发现应聘者的问题……


这一切都被公司HR经过总结整理形成了一套极其完整的体系,在过去的十数年职业生涯中对我帮助甚巨,我也深以为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我开始发现,这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科学”理论和指导在我的心目中渐渐的没有那么神奇了,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饱含情感因素的、非客观的综合体。


冷冰冰的数字和科学逻辑有时候实在无法帮助我做出正确的判断,尤其是对待那些职场老鸟。


有一度我甚至都想去请教街上算卦的瞎子如何识人知人……直到有一天我在亚马逊听到了一个高人的指点:


如果有一天在出差途中航班延误了,请问你是否愿意和眼前的这位面试者一起在机场度过三个小时的候机时光?


WOW,这是多么让人脑洞大开的想法啊!


大伙试想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能具备这样的魔力呢?可以让你将本来极其煎熬、痛苦的三个小时候机时间变得开心愉快? 如果你问我,那我的答案一定是:


 这绝对是一个有趣的人!


既然有趣这么重要,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呢?以我的理解,以下四条军规缺一不可: 


一、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十几年前刚开始当经理时最让我感到满足骄傲的一件事是:我对我的团队重要到不可或缺。


记得有一次我在休假的途中接到了一个下属的电话,询问我对一个proposal的意见,我很快就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和具体的指导,在通话的结束时下属禁不住恭维我道:“老板啊,您这一休假我们感到好像少了主心骨一样,咱们部门缺了你可是真的不行啊”。


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里像吃了蜂蜜一样甜,但同时还要假装批评道:“你们不能总是这样依赖我啊,什么时候你们才能让我少操一点心啊”。


人这一生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要承担:为了孩子、为了夫妻、为了朋友、为了工作伙伴;同时也有太多的欲望想去满足和证明:成功、名望、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的脖子套上了一圈又一圈沉重的枷锁,想赢怕输;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用变态的自尊掩饰自己极度的自卑。


一个每天把自己绷的很紧的人是不可能有趣的,什么时候你学会放下自己了,把自己看得不再那么重要了,那你才能真正开始享受做一个有趣的人的快乐。


二、保持好奇心

过了四十岁以后我开始变得不喜欢和同龄人一起聊天了,因为总是感觉大伙不是一个年龄段的。注意这里我所指的年龄是要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的: 


心理年龄 = 想做的 - 已经完成的


得数越大表示你的心理年龄越小。就拿我来说吧,过了35岁以后每次过生日别人问我多大了我都会毫不脸红的大声回答:“25”!


你们别笑,不信我证明给你们看—-这是我在三十出头时写下的“Life Dream List” ,一共十条其中已经完成的两条;未完成的7条;还有一条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


如果套用我以上的公式,那么我当时刚好25岁(10-2.5=7.5,如果人生一共100岁那我还要再活75%的时间那不就刚好25岁吗)。



接下来再来看看现在的我到底多少岁呢? 这一份WISH LIST (心愿单)是我今年年初写的,其中的1/4/6/7都是正在进行的尚未完成;其余的各项还未开始。


因此再次套用以上公式得出的结论是:10-0.5*4=8(20岁!),天噜啊,十几年过去我不但没老反而逆生长越活越年轻了,耶!



思想成熟而心智好奇不但不矛盾,反而恰恰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完美组合。


一个好奇心爆棚的人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会保有一种想要去探索的欲望,他/她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广阔的未知和无尽的未来才是让他们最最激动和念念不忘的东西。


好像我曾经回答一个学生提问的那样:Peter哥,你觉得自己做过的最牛B的Presentation是哪一次? 我的回答是: “下一次!”


三、随性率真,阅尽人生百态


我在去年做的最牛B的一件事就是作为Speaker参加了TEDx在上海的大会。




从最初的话题筛选到12版演讲稿的反复修改,再到像个疯子般一遍一遍的进行彩排,最后把这一切幻化成一场18分钟的枝头蝉鸣……


从一月份开始准备一直到7月登台演讲,在这六个月的时间里,我曾经无数次地在脑海里问自己:“当我结束这场华丽的演出,从舞台中央遁入聚光灯背后的阴影时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悟?我要写一篇怎样的Post放在当晚的朋友圈?”


这个念头整整折磨了我半年的时间,直到说完最后一个字走下舞台…… 


可能因为实在是太激动了吧,直到我坐上了返程的高铁内心还是波涛汹涌不能平静,很想找个人好好分享一下我的快乐。


列车刚刚驶出上海站我旁边就上来了一位长相甜美气质文雅的妹子,坐下不久的她拿出了一本书静静地看了起来,我悄悄瞟了一眼书名《了不起的盖兹比》,靠谱!能读这本书的妹子绝对是个文青,就和她聊吧! 


想到这我不禁转身搭话:“Hi,你好,你听说过TED吗?”


按我内心的设想,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这样的:


女主:听过啊,怎么了?


男主:太棒了,你知道吗?我刚刚作为Speaker参加了TED的大会。


女主:天啊,真的吗!? 你太厉害了! 快和我讲讲你的演讲题目是什么?这一定很好玩吧?台下人多吗?你是怎么被选上的?


正当我满脑子里飞快地意淫着这种温馨的场景时,那个妹子的反应却让整个画面立刻变得不忍卒读,只见她像受了惊吓似的身子向后一缩,用警惕而又略带颤抖的声音答道:“没听说过”, 瞬间我就石化在了当地!


看着妹子清澈的眼睛和怪异的表情,我仿佛读懂了她内心里的声音:“这个怪蜀黍也太Out了吧,这都啥时代了还用这么怪异的招数泡妞?”


虽然被高铁上这个不会聊天的伪文青打击了一下,但我的内心还是压抑不住“做过TED演讲者”的骄傲,因此当我的演讲视频被放到优酷和Youtube网站之后,我逢人就向他们推荐LINK而且反复提醒大家一定要去看。


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我心灵的更大的打击也随之而来:



从上海回来的第三周吧,有一天在公司的电梯间里,我和一帮本部门的同事正在起劲地聊着我在TED现场碰到的一些趣闻,顺便又向还没看过演讲视频的同事安利了一下链接地址。


正当我们聊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从电梯间的角落里幽幽地传来了一个女声:“其实网友的评论更加精彩。”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我不太熟的外部门同事。


刚想问个究竟,可电梯已经到了,我满腹疑惑的回到办公室赶快打开电脑上网一看:额的娘哎,对于一个只有3000多观看量的视频来说,网友的评论就有20多条,不只是数量不少而且质量也很高。


在此我特地摘抄了几条供大家欣赏:


“……少特么拿一帮出身高知家庭,常青藤毕业的精英给底层人民强灌鸡汤……不喝,我们不喝……等他妈我也一年几百万了再来蛋逼幸福这词好嘛?”

“越老越讨厌这种口气,80岁你妹,先拿到豪车钥匙坐上董事会椅子再说,什么玩意儿!”

“感觉评论比演讲更精彩的赞我”


成功不过如此吧? 人生不过如此吧?那些在你心中无比重要不可替代的东西,可能对别人来讲毫无意义。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从此就要看破红尘放下一切与世无争呢?


错!没有得到不可能懂得失去;不会争取就无法真正的放弃。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先知先觉的智者,也不存在未卜先知的高人。


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探索去感悟,知道和做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说的那样: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啊! 


走的随意一些,活的率性一点,阅尽人生百态你才能真正地变得有趣。因为你只为自己活着——带着自由的灵魂,和内心的坚守。


四、胸无“大”志


前些日子因为杨绛先生的逝世微信朋友圈颇为热闹了一番:甭管认不认识;读没读过杨先生的书,人人都像表忠心似的一窝蜂的开始转发据说是杨先生的生前遗言,同时不遗余力的献上最高的褒奖:最后的大师、高山仰止、开一代先河……


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波网络浪潮还没拍到岸上就有人出来辟谣:所谓的先生遗言全是他人杜撰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回事!


就在大伙一片错愕忙着四处打听消息或者默默在手机上删早上的Post时,又有人跳出来开始从另一个极端来重新评价杨绛,顺带着把死了几十年的钱先生也拉出来消遣了一番,一时间好不欢乐。


如果让我来客观的评价这对贤伉俪,那么以下的这几句话可能相对中肯:大师不足,名家有余。道家的内心,胸无“大”志。


说来惭愧,我一共只通读过两位先生的三本书《围城》(不下5遍)《干校六记》《我们仨》,至于《管锥集》实在太过生僻枯燥,学生读了几次都是中途睡去最后只好放弃。


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来讲我确实欣赏这两口子:豁达睿智、淡泊名利、甘守寂寞,极具读书人应有的道德品质,单单一本《围城》就足以让钱先生在近代的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他们远未成为大师:一无体系化的个人理论,二无思想高远的系列著作傍身, 究其原因,我认为就在于这对贤伉俪太“有趣”了 。


不信你看《围城》:满篇落笔轻巧的讽刺挖苦,对同为知识分子的同类毫无同情的鄙夷和批评,无不说明这是出自一个内心无比清高的文人之手。


就如同杨绛自己所翻译的诗句所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诚如斯言。




做个有趣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名利,比如世俗意义的成功,比如别人的评价。


有趣的人通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因为他们太懂得生活,对他们来说,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比得到什么“大师”的称号来得更为重要。


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有趣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 张思宏,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没空读书(id:mkdspeter),全球500强公司高管与MBA客座教授。LinkedIn经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