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大的甗:商晚期立鹿耳四足甗

 鸣歌 2016-08-11

立鹿耳四足青铜甗

Four-Legged Bronze Yan with Handle Shaped of Standing Deer


规格:通高105厘米 上口径61.2厘米

出处:江西新干大洋洲

年代:商

收藏地:江西省博物馆

该甗是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此甗甑鬲连体,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甑腹饰四组展体的兽面纹。鬲足袋满饰浮雕兽面纹,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

甗(汉语拼音:yǎn,粤音“演”)是先秦时期蒸食用具,流行于商至汉代,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另可作为姓氏。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大洋洲是江西省新干县的一个乡。1989年9月20日,当地农民在地处赣江古河道的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涝背沙丘取土时,无意间发现了大量摆放集中的青铜器。经闻讯赶来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科学发掘,证实此处是一座商代晚期的大型贵族墓葬。在不到40平方米的墓室内共出土文物达1375件,仅青铜器就有475件,另有玉器754件、陶器及原始瓷器139件。这是至今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最多的一次,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堪称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许多品种也为国内绝无仅有。这一发现曾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再获“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殊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