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定糖尿病,必须了解的那点事儿!

 渐近故乡时 2016-08-11

我们一直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糖控制直接相关。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还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工具;自我血糖监测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可惜的是,有许多患者已经患病几十年了,甚至都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也不重视自我血糖监测,把控制糖尿病变成了一句空话。


8 月 7 日,在本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6年教育管理研讨会上,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章秋教授为各位同道带来了“糖化血红蛋白vs 动态血糖监测”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管理的推荐方法,下面是演讲的精彩内容: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其寿命与红细胞的寿命相同——HbA1c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有哪些优点?


作为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稳定指标,HbA1c是非常简单、快速、客观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监测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还可提供关于疾病存在和严重程度的更准确信息,具有传统血糖诊断无法比拟的优势。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就已正式批准HbA1c作为糖尿病4种诊断方法中的一种,其诊断界值为≥6.5%。



(2016年 ADA 更新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国为何没有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依然沿用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具体为:


①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加上

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加上

③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11.1mmol/L;


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若随机、空腹或OGTT后2h血糖任意一点血糖满足上述条件,即可诊断。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为糖耐量受损。


而ADA批准的新的诊断标准,部分源于HbA1c检测在美国已高度标准化,并且“其结果既可暂时应用,亦可应用于大众”,但我国幅员辽阔,检测标准无法做到高度一致。


另外,尽管HbA1c有许多优点,但它本身也存在某些不足--有多种因素会对糖化血红蛋白产生影响,如年龄,种族,某些疾病状态等;应用 HbA1c筛查糖尿病时存在高特异性和低敏感性的矛盾。



(糖化血红蛋白的优势和不足)


哪些因素会让HbA1c“说假话”?


所以,想要把 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推广,首先要了解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它:


1. 疾病因素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点击可看大图)


2. 非疾病因素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除了疾病因素,基因、种族、孕晚期等非疾病因素也对糖化血红蛋白有影响。


别忘了,自我血糖监测也很重要!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监测,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这也弥补了糖化血红蛋白的不足),它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较)


目前,欧美国家SMBG的检测率逐渐上升,我国也需要重视和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做好自我血糖监测,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影响。



中国指南推荐HbA1c+自我血糖检测的方式进行自我血糖管理


201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推荐糖尿病患者采用HbA1c+自我血糖检测的方式进行自我血糖管理。


利用能够反映血糖波动情况的SMBG,再结合HbA1c这个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强强联合,便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自我血糖管理。


经授权转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