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县三个城城考
2016-08-11 | 阅:  转:  |  分享 
  
文县三个城考谭昌吉历史上秦分县郡,城池增多。其作用设险守国,安民御敌,流通经济,积淀文化。文县地属边垂之地,多为戍边,设险踞守,有“
秦蜀锁钥”、“巴蜀咽喉”,城池建设尤为重要。《城池》在地方志里均有记载,漫漫历史长河,文县一地建三处城池,蔚为大观的一道道风景线。
小考供赏,点墨之石作引玉之砖。文县历史悠久,历代设置阴平道、阴平郡、文州、文县及南北朝的“阴平国”。其城池难考,如古县志中的廖化城
、邓艾城、姜维城等。但唐代文州在今西元建城,现还有古遗址、遗跡。唐、宋史书也多有记载,正如《阶州直隶州续志》“旧城在西元。唐建中三
年(782)以旧城窄小难守,移治于白水江河北岸高原山,宋、元因之”。西元春色为之列为八景之,史书称“山水潺湲,花木竞茂,春夏之交,
俨若图画。”又“以故城(西元)直西五里,平地窄小难守,移东四里高阜上,号曰文台”即今上城也。”宋·孙谔有诗为“阴平往亊渺难寻,表里
山河俨独存”。唐、宋文州城(今上城)宋《方與胜览》载:唐文州“徙高阜,号文台”。迁到今上城。州城建设规模壮观,始用陶土桶桶瓦架引关
家沟水为居民饮用。是最早的自来水,城墙耸立,街道整齐,绿树掩映。宋代,文州城比较繁华,州县衙门,肃穆堂煌,亭台楼廓,处处林立。如吕
疑之诗《题文州》作“安静堂”:“峡东秋空一线青,万山深处见官厅。此堂虚旷无余物,四面齐开碧玉屏。”还有:得要亭、坐啸亭,文化堂;及
平里、来远、翠盖、圃山、仰高等五堂,实乃楼堂馆所林立。从唐代建中年间始建“文台”,几经修茸,分外妖娆,宋代更为壮观,《名胜志·樵楼
记》载“文台在上城,南山为屏,清江为带,东阳开爽,旭日东升,江山先霁,故文台晓霁,为文县八景之一。”宋代文州之繁荣文化昌盛,时有文
(州)一丶益二(广元)之说。可宋.瑞平三年(1236)十月元军屠城,城中军民抗敌奋战数月,因断其关家沟饮水城破,血洗民众。文州太守
刘锐尽忠报国,登文台自刎献身。元、明文州、县所城元代改建文州城于东一里,西依上城高塬,南临白水江,东至麻关谷口麻关桥。明洪武四年(
1371)降州为县,立公署。明洪武二十八年(1393)设千户所建城,谓之所城。千户所是明代耳职官之称谓,内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
副千户二人,从五品;镇抚二人,从六品;其属吏目一人。共百户十人,正六品。(明史·职官志)始修城墙周长三里三分,城壕深宽倍于上城。开
修四个雄伟的城楼,上世纪五十年代折了。东为安定门、西有镇羌门、南为文兴门、北有武胜门。万历六年(1578)守备孟孝臣,在北城外又建
了一道“保御门”,明未毁,康熙又重建。万历壬子(1612)守备李希赐改建旧城向西门延伸,改东门向东北向,以疏导文运,使科考得隽三人
。北关无城。所城:民国资料记载城墙周长1605.3米,宽5.5米,高6.5米,城垛1025个。三,县城明.成化六年(1470)于
所城始建县城。为县衙门所在地,故称县城。两城中隔关家沟水,以修建麻关桥相连,通往所、县二城。县城初建城墙周长二里二分,东建城门为望
京门、西为通川门、(后有知县范文彦改为:安圵门、经纬门)。万历知县杨伟修县衙门正对江南街,又建城门为文明门。历史悠悠,几经沧桑,县
城城墙几经修复,如清乾隆十三年(1748)城墙塌,知县曹恒吉主持重修;道光间白水江涨,南城墙冲毁,居民荡然无归县府组织重修;光绪五
年(1879)大地震,城墙、房屋倒塌,损失惨重,道台龙锡庆委派知县李清济赈灾重建,城楼一新,城垜焕然。县城,城墙周长993.87米
,宽5.5米,高6.5米,城垛640个。清县衙门也颇为壮观,衙门大门解放牌卡车可自行出入。内建:中为牧爱堂,后有退亭,东面住宅,西
面亭园樵楼。万历年间知县张有德建大堂、左厅、右库及仪门、土地祠、大门、监狱等。清代历有知县添加建设。物换星移,古城变异。重考古县遗址,以添文化文县的史说风云,为重塑古阴平厚重的历史色彩。2016.8.9.稿
献花(0)
+1
(本文系馆長qq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