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地名由来:名山名称

 轻风无意 2016-08-11

    南京“紫金山”山名由来

  钟山,又名“紫金山”。战国时,钟山称为“金陵山”,汉时始称为“钟山”。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追逐盗贼,受伤后死于钟山,葬钟山之阳,建蒋王庙。吴帝孙权时追封为蒋侯,又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就改“钟山”为“蒋山”。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联吴抗魏,出使东吴,路过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头山(今清凉山)观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势。当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似的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一样雄踞在江滨,便脱口而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生动地概括了南京险要的形势。

  东晋初,元帝渡江之时,发现钟山顶峰常缭绕紫金色的云彩,因而又称之为“紫金山”,简称“金山”。这种自然现象当时被人们神化,也许与东晋初建,需要稳定人心有关。其实,紫金色的云彩乃是因山的北坡广泛出露的红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的紫金色光芒所致。南朝时,因钟山在建康都城之东北,故又称为“北山”。明代嘉靖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钟山南麓独龙阜,钟山改名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南京“栖霞山”名称由来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招牌景点深秋红叶,“东飞天”石窟,是招徕海内外游客的名片。栖霞山是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山,满山红叶,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作品,所以南京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

    句容“茅山”山名由来

    茅山,位于江苏句容,是中国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美称。孕育和兴起了众多教派,其中著名的有创始于东晋中期的上清派,创始于东晋末期的灵宝派和南朝陶弘景所创立的茅山派,元以后均归于正一道,正一道为江南道教的统一名称。
    茅山山势曲折,形似“S”形,所以原名“句曲山”,又因山体内支洞繁多,故又名“金陵地肺山”。早在西汉年间,陕西咸阳有个叫茅盈的人,19岁到恒山去修道,49岁回家看望父母后,便来到句曲山潜心修炼。他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熬药炼丹,研习道经,为茅山当地百姓治病除疾,行善积德,最终功德圆满,得道升仙。茅盈的两个弟弟茅固和茅忠,原本都是官场中人,听说大哥茅盈得道升仙之事,再加上官场生涯的不如意,于是他们也不远千里,奔赴句曲山,跟随大哥学习道经,为老百姓治病救困,最终也功德圆满,得道升仙。当地百姓为纪念茅氏三兄弟功德,称他们为“三茅真君”,把山名改为 “三茅山”,简称“茅山”。 
    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道背後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及音乐,此派又称“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合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録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地三十五带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合皂山、茅山)符録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茅山归入正一道。但茅山派的道教音乐及科仪,仍然保持其独特传统,并由茅山道士代代相传而至今。《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卷一列茅山为道教之“第八洞天”。
    镇江“金山”山名由来

    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座悬礁孤岛,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

    金山的得名与“金山寺”的建造密切相关。早在东晋末年,金山上就建起了一座“泽心寺”。唐代,名僧裴头陀为修复泽心寺,在掘土垒石中挖到了黄金,于是皇上敕名“金山寺”。北宋真宗赵恒,自称梦游称泽心寺,于是改山名为“龙游山”,并赐寺名“龙游寺”。仁宗赵祯恢复山名“金山”,并沿用至今。

    镇江“焦山”山名由来

    焦山碑林内珍藏着众多的历代碑刻。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30首,共44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两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7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所以焦山被称为“书法之山”。    

    焦山古时人迹罕至,只有樵夫渔人来此,所以称“樵山”。相传东汉末年焦光曾弃官避乱隐居在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平时为周围渔民治病。当年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第一次以妻生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借口年迈多病拒绝。百姓们感念他高尚的品行,把焦光当年隐居的地方称为“三诏洞”。宋真宗为纪念焦光而将樵山更名为“焦山”。

    镇江“北固山”山名由来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高约55 米,长约200米。远眺北固,北枕长江,山壁嵯峨,山势险固,故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赞其形胜。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

    始建于三国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的甘露寺,雄居北固山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甘露寺规模不大,名气不小。这里有许多有关吴国的传说和遗迹。“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古往今来,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无锡“惠山”“锡山”山名由来

    锡山、惠山是坐落于锡惠公园内的两座山,它们是无锡历史文化的标志。实际上,锡山是惠山的一部分,是惠山的东峰。锡山高75米,惠山高330米。锡惠公园包括了锡惠两山之景色,这里有南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许多生动的人文故事流传至今。主要景点:惠山寺、天下第二泉、二泉书院、寄畅园等。

    惠山,古称“华山”“历山”“西神山”“九龙山”“慧山”,因西域僧人惠照曾居此处而得名。慧”通“惠”,故称“惠山”。惠山有九峰,婉蜒如龙,又称“九龙山”。现山下有陶制“九龙壁”,长26.71米,高 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惠山东脉突起处为“锡山”,因周秦时期产锡而得名。汉时锡矿枯竭,故县名为无锡。锡山顶上的龙光塔为无锡之标志。

    “无锡”之名源于“锡山”。而“锡山”之名,是否与“”有关,有不同说法。

    与“锡”有关说: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载: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灭楚,驻军锡山。埋锅造饭时掘得一石碑,碑上铭文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遂问当地百姓,百姓说:自周平王东迁洛阳以来,此山盛产铅锡,因此取名“锡山”。此碑出露,王翦因此说:“天下由此渐宁矣,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实际上,早在唐代茶神陆羽在他的《惠山寺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不过他说发现地下石碑的是山中的樵夫。无锡地方志中记载,周、秦间无锡的锡山盛产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至汉初采掘殆尽,遂称为“无锡”。 据说,这就是“无锡”地名的由来。

    与“锡”无关说:锡山,古称“胥山”。传说,华夏族神话中最早的祖先伏羲诞生在太湖之北的惠山附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伏羲乃由其母华胥履“大迹”而生。华胥,既是当时原始部落女首领的名字,又是这个部落的名称,同时也是部落所在地的地名。因曰“胥山”。又“胥”“锡”吴地同音,故称“锡”。

    常熟“虞山”山名由来

    虞山,位于常熟古城区的西北部,海拔263米,绵延7公里。虞山东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现为国家森林公园,5A级旅游景点。

    虞山峰峦连绵起伏,古名“乌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状如卧牛,又称“卧牛山”。为什么又叫“虞山”?这与商周时让国先贤江南先祖仲雍有关。仲雍,又叫“虞仲”是商末古公檀父的儿子,死后葬于此山。据史料记载,三千多年前在渭水流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有一个非常强盛的周姓部落,首领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爷爷,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叫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古公亶父觉得昌很有才气,所以对昌十分宠爱,常对人说:“继我业者昌也。”因此古公亶父很想把王位传给姬昌,泰伯和仲雍理解父亲的心意。兄弟两以到南方采药为父亲治病为由,离开了部落,让父亲能顺理成章地传位给周文王。兄弟俩来到了史书上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水乡。接受了当地断发纹身的习俗,也把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了过来,受到当地人们的拥戴,建立了“勾吴”小国,泰伯为王,泰伯死后葬在无锡。因泰伯无后代,由仲雍接位。仲雍死后就葬在这山上。百姓为了纪念虞仲,就把此山改称为“虞山”。

    南通“狼山”山名由来

    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6公里处的长江东岸。狼山,通称“五山”。由军山(108.5米)、剑山(80.5米)、狼山(104.8米)、马鞍山(49.4米)、黄泥山(29.3米)五座山组成,绵延3.6公里,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上,五山拔地而起,狼山居其中,最为峻拔挺秀,成为五山之首,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故以“狼山”统称。狼山位列“八小佛教名山”之首,拥有“第一江山”的完美组合,素有“天然水石盆景”美誉,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

    军山相传是秦始皇当年屯兵之处,故名“军山”;剑山山脊突出如刃,山麓倾斜有致,犹如一柄卧置的长剑,故名“剑山”。关于“狼山”一名,传说此山的开山祖师是僧伽(即大圣菩萨),是他在这里开始奉祭大势至菩萨。而当时此山为白狼精占据,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并无私心的僧伽,在山上建寺(现叫广教寺),为大势至菩萨建了道场。从此,人们便将该山称为“狼山”。

    连云港“云台山”“花果山”山名由来

    云台山位于连云港东北部山岭,在连云港市郊。由多座互不连续的断块山脉组成。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其中花果山中的玉女峰海拔625米,为江苏省最高峰。

    云台山,古称“郁州山”,唐宋时称“苍梧山”,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称云台山属东海傲来国。唐李白诗:“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宋苏轼诗:“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以“云台”名山,意即“顶有台且高入云”。云台山原来只是黄海中的一列岛屿,18世纪方与大陆相连。遂形成峻峰深涧,奇岩坦坡,山光水色,独具神姿,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明嘉庆年间道教兴盛,云台山道士云集达两万之众,又被誉为“七十一福地。”

    云台山风景以山水岩洞为特色,包括海滨、宿城、孔望山、花果山等景区。海滨景区,风光壮丽,别墅鳞次。夏天,阳光灿烂,海风徐徐,避暑消夏,实称佳境。

    花果山,因吴承恩创作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此而得此名并因《西游记》而为世人熟知近年来,国内文化学界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的“户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相继出现山东说、河南说、福建说、甘肃说、江苏连云港说和山西娄烦说等多种争端。

毛泽东亲口说“孙猴子老家”在江苏云台山上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查找文字记载,搜集民间传说,察看历史遗迹,证实云台山确有与《西游记》描述相一致的花果山、水帘洞、南天门、玉皇宫、老君堂、娲遗石、八戒石、猴石、唐僧崖、白龙洞、七十二洞等地方,至于民间传说那就更多、更丰富了。从所处位置看,方向正确。从自然景观看,不差分毫。从民间传说看,对其影响在前。从猴王原型看,与其密切相关。

这里既有水帘洞等许多神话的出处,又有现实的参天的古树、潺潺的流水,丰盛的植被。这里的春天最美,云雾飘渺,变幻各种仙境,杜鹃点缀其间,美不胜收,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自然胜地。夏天,海风吹来,凉爽宜人;秋天,满山的暖色调,果实累累,红黄成为主色;最不好看的是冬天,缺乏南方的绿色。站在峰顶,可以将大海尽收眼底。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游的高潮,有缘的人在这里可看到云台山两个最为精彩的景致。

连云港“花果山位于市南云台山中麓。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省诸山的最高峰。李白:"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与苏轼:"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花果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山西学者:娄烦“花果山”,孙大圣故里

山西“花果山”,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大圣堂村,海拔1806米。山顶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记载有花果山的石砌神庙。每年夏秋之交有奇特的"龙和晚照"景观。据专家考证和史料记载,此山是古典小说《西游记》最早的孙悟空故乡事故起源地。山上树木葱笼,奇花异草扑鼻清香,奇形怪石林立。并有近年刚刚失去水源的“水帘洞”,但能听到呼呼声音。

山西学者孟繁仁、李国成与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李安纲教授等多位专家经过20多年的考察研究后认定称,孙悟空老家为山西娄烦说的依据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

娄烦县至今存有早在《西游记》之前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就制成的西游记寺钟、碑石和花果山上始建于唐代猴王庙等文物实体。在娄烦花果山下有历史悠久的大圣堂、道人沟、潘家庄蟠桃园等西游记地名村庄,而且这里的居民大多数都姓孙,还有孙悟空原型孙大廷的口碑传说。

太原官方以此认为,娄烦“花果山”是人们追寻欣赏《西游记》事故和追寻孙悟空故事的地方。正在打造旅游胜地。太佳线和潘南线公路已从山下通过。距太原市约80公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