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地名由来:名山名称

 轻风无意 2016-08-11

舟山“普陀山”名称的由来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普陀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为何成为观音道场。

其实,早在西汉末年,它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得名。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来普陀山传教(也有西域来僧),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从现在来看,这些很可能都是海市蜃楼现象)。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据考证,慧锷的船实为触了新罗礁)。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简称“普陀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宁波“天姥山”山名由来

    天姥山,位于绍兴市新昌县东南30公里,东接天台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为道教第16和60福地。

    那么,“天姥山”名称是怎么得来呢?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歌谣”之声,故名“天姥山”。《后吴录》:“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声”。剡县,就是今天的新昌县,为天姥山所在地。大量史料证明,“天姥”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王母”。王母,又叫“西王母”“王母娘娘”。西王母既是一个牧业国的国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能歌善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天姥山”就是传说中“王母娘娘”与“玉皇

东汉的时候,佛教从西域传来中国,像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着中国的道教,道教只得作自身改造、充实、提高,寻找载体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这样,“西王母”的传说逐渐从祖国西方昆仑山传播到了祖国的东方沿海地区,并且成了掌管神仙户籍的领袖之一的“在天之姥”。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同声歌》称西王母为“天老”,著名的训诂学家朱起凤说,“天老”就是“天姥”,“老”与“姥”通用。(张衡是最早称“西王母”为“天姥”的人)。时光过了300年,谢灵运从当时的始宁出发,夜宿今新昌县城,次日攀登“天姥岑”。他在诗里写道:“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谢灵运这一登山,使位于今新昌县境内的这座山,从此就叫“天姥岑”,后来又叫“天姥山”了。

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却是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追慕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

 温州“雁荡山”山名由来

 雁荡山,坐落于温州乐清境内。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鸟名。雁荡山根植于东海,山水形胜,以峰、瀑、洞、嶂见长,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开山凿胜,发轫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文化底蕴丰厚。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全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景点550多处,辟有八大景区,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宁波“天台山”名称的由来

    天台山,本名“镇亭山”,又称“天梯山”,或称“台岳”“灵越”。坐落于宁波天台县之西、仙霞岭山脉东北端,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以山形如八叶覆莲,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故称天台。一曰“大小台”。按南朝时期陶弘景的《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又据南朝时期顾野王的《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

天台山在中国不止一处,不过通常所说的“天台山”是指浙江的天台山,这个“台”字,本应为繁体字写作“臺”,其字音为[tāi],因汉字简化才导致中国出现很多“天台山”。

临安“天目山”山名由来

天目山,地处杭州临安城北,浙皖两省交界处,距杭州84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雄踞黄山与东海之间,长200公里,宽约60公里,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东西两峰遥相对峙,东峰大仙顶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负"大树王国""清凉世界"盛名,为古今揽胜颐神胜地。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代,因两峰之巅各有一池,长年不枯,宛若双眸仰望苍穹,故名。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天目山为江南宗教名山,是韦陀菩萨的道场。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在此修道,史称三十四洞天。佛教始于晋。梁昭明分经著文于此。元狮子正宗禅寺祖师 高 峰、 中峰尊为"江南活佛"。清玉琳国师创建禅源寺,弘扬临济宗风,遂为中国东南名刹。乾隆帝两度巡山,钦赐《无量寿经》、御笔 《心经》,刺封"大树王"。历代名人墨客,登临志游,留有传世佳作。

另外,有江苏省泰州市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区北郊,是一处地势稍高、四面环水的土墩,总面积3.4万平方米,最高处只比河面高出4米多,与其说是山,不如称其为弹丸小岛。考古发掘,这里惊现商周古城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清【莫干山】

绍兴【会稽山】

金华【龙门山】

金华江郎山】

【仙霞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