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章第六节

 华书馆 2016-08-11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黄帝内经与易经解析 免费关注。

本平台每天提供内经易经养生和风水知识,每周提供在线微课和互动活动,现起关注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投稿和合作电话:13823386660


【原文】黄帝日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1],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日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提要】本段叙述了解惑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注释】 [1]倾侧宛伏形容患半身不遂后,身体既不能倾斜反侧也不能宛转俯伏。

【白话解】黄帝说刺节中所谓解惑的方法,先生说要全部知道调和阴阳和运用补泻的道理,使人体内阴阳虚实相互变化移易,以达到平衡。那么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怎样辨清阴阳虚实而解除迷惑呢?岐伯说人得了中风一类的病,血气必有偏虚之处,虚者是指正气不足,实者是指邪气有余,这样身体就感到肢体轻重不相称,身体倾斜反侧,仆伏欲倒。严重时可导致神志昏乱,意识模糊,不能辨别东西南北,症状的出现忽上忽下反复多变,颠倒无常,所以它比单纯神志迷惑的病证还要严重。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呢?岐伯说不管证候多么复杂,必须泻其邪气的有余,补其正气的不足,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用针是治其根本,其奏效迅速,比单纯解除神志迷惑要快捷。黄帝说讲得好。我一定把这些理论知识著之于书册,秘藏在灵兰之室,很好地保存起来。决不敢轻易泄露出去。

【按语】本段提出的刺五节属古代针刺治病的方法,每种方法各具不同的适应证,并分别指出了针刺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及针刺部位。这些方法虽目前已较少采用,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振埃法治哮喘、发蒙法治耳聋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当进一步深入研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和部分图片转自网络,此观点是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