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魂的释放者——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

 思考力_行动力 2016-08-11
栏目


艺术圈里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有很多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艺术支撑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成为了历史铭记的人物。



今天小编选的这位艺术家很有名气,他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是神经病,听起来十分的惨,而且他本身患有焦虑症,但是他并没有没有被打倒,而是将这些内心的曲折用画作去表达,所以我的题目给他起名为灵魂的释放,希望这篇推送也带给你一个启发。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4年 


蒙克的绘画风格比较“另类”,他的作品所传达的信息过于悲观、焦虑和恐惧,但我相信那正是他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挪威国家美术馆 


蒙克的很多作品存放在挪威国立美术馆里面。它诞生于1836年,当时并不对外开放,直到1908年才对公众开放。美术馆内主要收藏挪威艺术家的绘画、雕塑作品,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捐赠的马奈、莫奈、雷诺阿、高更、毕加索等西欧近代绘画名家的作品,还有俄国16——17世纪的圣像画、欧洲的宗教画,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雕塑作品。挪威和欧洲大陆主要城市相隔遥远,几次大的艺术变革对它的影响都不如对意大利、法国等影响深远,可以说挪威对时代主流画派的接受都比较迟缓。

 

馆内最著名的收藏当属“表现主义之父”——蒙克的作品,有58件之多。而且多为画家在各个艺术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在蒙克的画家生涯中,塔曾多次改变艺术风格,他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也不感兴趣,他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

 

而蒙克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某种不确定的内心痛苦和抑郁情调绘画的研究。在蒙克的绘画生涯里,他的作品始终逃不开爱情、疾病和死亡的纠缠,不论是画什么题材,作品总始终渗透着深深的忧郁。晚年的蒙克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我的孩子们”,且几乎全部存放于身边。1944年,蒙克80岁去世时,在他的画室中留下了大量作品。根据蒙克的遗嘱,这些作品全部捐赠给奥斯陆市。

 

为了纪念这个对世界艺术影响深刻的艺术家,他的祖国挪威将他的肖像和作品印在了最高面值一千克朗的流通纸币上,并于2001年发行。



 展览大厅


蒙克不仅绘画功底深厚,同时也很擅长作壁画,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壁画是他为位于卡尔约翰大街老奥斯陆大学奥拉(Aula)大礼堂绘制的一幅名为《日出》的壁画。


蒙克于1944年病逝。根据蒙克本人的遗嘱,把其个人所有的绘画作品无偿捐献给奥斯陆市政府,市政府为此决定专门拨款为蒙克的画作建一博物馆,取名为“蒙克博物馆”。蒙克博物馆自1963年建成开馆,收藏了包括蒙克遗嘱捐赠、蒙克妹妹捐赠和其他渠道收集到的1100多幅油画、4500多幅素描、18000多幅设计和6座雕塑作品,成为蒙克艺术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蒙克绘画陈列厅 


蒙克在其艺术生涯中,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不同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和生活环境变化而改变艺术风格。在19世纪80年代,蒙克受导师克罗格和当地虚无主义代表人物汉斯·耶格的影响,自然主义和波西米亚式的虚无主义占上风。在巴黎之行与印象派的亲密接触后演变成了印象派风格。1892年,在高更、凡高等人的影响下,蒙克树立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综合性原始画风。19世纪90年代,蒙克倾向于选择景深较浅的类似于平面空间作画,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景,突出主体性和内心世界的张扬。

 


 爱德华·蒙克《生命之舞》1899—1900年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爱德华·蒙克《站在防波堤上的少女》1901年 


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舞台剧各个角色一样,很可能每种特定的姿势就代表一种特定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载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就如同《呐喊》那样宣泄出来,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只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暗示着人类普遍的生、死、爱、焦虑、苦闷、彷徨、张狂等生理状态和生理情绪。

 


爱德华·蒙克《忧郁》1891年 


由此蒙克认为:“表现自然外部的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场景和外部状态不感兴趣,他希望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巨大传神力的内心状态和冲击力的心理情感。

 


 爱德华·蒙克《灰烬》1894年


蒙克对爱情始终持悲观的态度,他追寻,但没有理想的结局。因此他认为:“我感到我们的爱如同地上的一堆灰烬》。”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多数作品都创造了悬而未决和紧张不安的神秘气氛,让人无从判断和知晓当前的行为目的和意义,未来的结局和变化方向。他那深含神秘主义的和象征主义的色彩的表现主义画风受到当时德国、奥地利等年轻艺术家的热捧,对德国、奥地利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迪和表现技法的指引性作用。

 


 爱德华·蒙克《后天》1894—1895年


蒙克的大部分艺术作品中基本上都贯穿着生命、爱和死亡的主题。他曾说到:“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虑、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他在创作中常常采用阴影和色环将人物包围来强调恐惧、害怕、焦虑和紧张等气氛,反映出蒙克内心世界隐藏着人类必然遭受的疾病折磨、死亡威胁、爱情压抑等悲观情绪。

 
 爱德华·蒙克《月光》1895年 


蒙克的作品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这些完全是颓废和低俗的艺术。但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蒙克的作品“无情地摒弃形式,简洁、优雅、整体和现实,完全以艺术天赋本能地洞察和表现心灵。”

 


爱德华·蒙克《白菜地里的男人》1916年 


蒙克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带有强烈悲剧意味和感情色彩、描写反映人类普遍意义的真实心灵的油画、木板、石板、雕塑等艺术作品。蒙克所描述的世界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生命、死亡、痛苦、忧郁和孤独,描写世纪之交的艺术家们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挣扎,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

 
爱德华·蒙克《艺术家妹妹因格尔的肖像》1892年 


正如蒙克自己所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从艺术思想上看,蒙克的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爱德华·蒙克《自画像》1889


一直处于以自我心理感受和不安精神状态中的蒙克时常以画自画像表现出自恋情结。 

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将艺术探究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那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也没有人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的作品经历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纳比派、分离派到表现主义的发展变化,完成了由表及里,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和转化。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对当时以及以后的表现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爱德华·蒙克《圣母》1894—1895年,蒙克的《圣母》有好几个版本,分别收藏在不同的博物馆中。



爱德华·蒙克《青春期》1894年


青春期应该是人生中最活泼开朗的时期,从心理和身体都会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而蒙克画中的青春期少女身体枯瘦,双手交叉着放在大腿上,羞涩、拘谨、麻木的姿势和表情暗示着她的不幸和忧虑。 



爱德华·蒙克《病房中的死亡》1893—1894年


这是蒙克对心爱的姐姐索菲亚的纪念。画中所有人物是蒙克画画时的年龄相貌,并非姐姐去世时的状况。蒙克希望表现出当前的时空维度,以此证明索菲亚之死一直影响着全家人的生活。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4年


波浪状血红的云,回旋的海湾,挤压变形的脑袋,将人们推入恐惧的深渊,发出震撼宇宙的尖叫和呐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