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仁贵上位史:背后两大靠山

 唯二之选 2016-08-11



不一般的关系


开耀元年,一位老将来到了阔别已久的宫廷,放眼望去,他年过花甲,满目沧桑……过去十年里,他的人生异常坎坷,先是被废为庶民,后又被流放象州。按理来说,象州蛮荒之地,路途遥远,经济落后,一个六旬老汉被流放到那里,八成是回不来了。幸运的是,皇恩浩荡,途遇大赦,得以回家赋闲。因为长时间不带兵,突厥人甚至都以为他老人家病故了。时间真是把杀猪刀,在他的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本以为余生不会再有波澜,孰料诏书一言不合就送达……

 

将军廉颇老矣,李治也步入晚年,可他没有忘记这位老将。此番召见,他含情脉脉地说:“遥想当年九成宫遭遇洪水,要不是有你老薛,朕早就成水中鱼、河中虾了。之后你又北伐铁勒九姓,东征高句丽,北方、东方能向大唐称臣,都是你的功劳啊。纵使有错,朕又怎会忘记你呢?只是有人告诉我,说当年你在乌海城下不向敌人进攻,导致战役失利,我所遗憾的,只有此事。现在多事之秋,西边并不安宁,瓜州、沙州路途阻隔。你怎么能在家里高枕无忧,不为朕指挥呢?”于是下诏起用薛仁贵为瓜州长史,不久又任命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这一年,薛仁贵六十八岁了,他没有拒绝,再披戎装上阵。就像同时代的王勃所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细细品读李治的肺腑之言,可以发现,他对薛仁贵的战功如数家珍,对这位爱将念念不忘。虽然已经年近古稀,可一旦国家有事,李治还是会提拔并予以重用。那么薛仁贵凭什么能得到如此礼遇?作为家喻户晓的初唐名将,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有着怎样的上位史?



第一座靠山


薛仁贵本名薛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人,祖上曾出过将军,爷爷、爸爸也当过官,但到他这代,家道已经中落。虽然出生于草根家庭,没有李刚这样的爸爸,也没有什么关系、背景;但他武艺高强,尤其精于箭术,是个当将军的好材料,对于这点,唐朝几代皇帝都很认可,李隆基曾对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说:“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此时薛仁贵都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他虽然久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流传着他的传说。在那个年代,像李义府、上官仪这样的文人通过文笔崭露头角,而薛仁贵这样的寒门武人需要用武功出人头地,就好比大学生的文凭一样,混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没有敲门砖,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如今薛仁贵已经有一技之长,只是缺少一个展现实力的平台。

 


(薛仁贵故里)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宣布御驾亲征高句丽,薛仁贵得知此事,加入将军张士贵的部队。在小说、电视剧中,张士贵,还有江夏王李道宗都不是什么好人。没办法,为了衬托薛仁贵的传奇形象,他们只能与北宋的潘美一样,默默做点牺牲,接受被丑化的命运。初到沙场时,唐军郎将刘君昂被敌军围困,情况万分危急,关键时刻,薛仁贵策马杀入包围圈,手起刀落,将敌将斩首,挂于马头示众,吓得敌军纷纷逃跑,很快,他的英雄事迹开始在军中流传。

 

薛仁贵知道自己有实力,就是缺一个伯乐,要是能够让唐太宗看到自己的英勇表现,还用愁没人提拔?可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吸引皇帝的注意呢?人家九五之尊,哪是你一个小兵想见就见的。为此,薛仁贵特地准备了一件道具:白衣。当两军对阵时,薛仁贵就穿这身衣服上阵杀敌,表现得异常英勇,“所向无前,贼皆披靡却走”。穿白衣其实是有风险的,它可以吸引唐太宗的注意,同时也容易成为敌军的目标,特别是对于弓箭手来说,简直是众矢之的。但为了能让皇帝看到,薛仁贵豁出去了。李世民自从登基以来,只御驾亲征一次,现在他已经老了,要是不把握住机会,好好表现,恐怕就没有第二次了。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世民远远望见有一白衣壮士,左冲右突,骁勇无比,内心震撼,连忙派人询问,并亲自接见。当场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赐生口十人。尽管东征最终失败了,但小薛的前途一片光明,李世民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把薛仁贵视为唐军的未来。有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认可,三十出头的薛仁贵跃跃欲试。

 

班师不久,薛仁贵又升职了,提拔为右领军郎将。在之后的十年里,他主要在长安城上班。具体做什么呢?说的难听点,就是个“看门”的,看的不是机关大院的门,也不是食堂大门,是座人们很熟悉的城门,叫“玄武门”。对了,二十多年前李世民就是在这里伏兵,杀死大哥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从此成为大唐之主。薛仁贵能够在玄武门当差,体现出李世民对他的高度信任,已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小伙子了。在整个唐太宗时代,薛仁贵并没有带兵征战过,他的战功基本上是在唐高宗时代立下的。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薛仁贵失去了伯乐,前途充满不确定性。唐太宗这个后台是全中国最硬的后台,可就是老了点。如今他安息在昭陵了,薛仁贵的新靠山又在哪里呢?



第二座靠山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来到永徽五年,李治住在万年宫里。半夜时分,山洪暴发,冲至玄武门。面对来势汹汹地洪水,守门士兵觉得保命要紧,纷纷溜之大吉。见状,薛仁贵怒斥道:“安有天子有急,辄敢俱死?”皇上有生命危险,你们怎么能贪生怕死?于是跑到城门上大喊,想方设法让宫里知道。李治听说洪水来了,立即赶往高处避险,抵达安全位置后没多久,寝殿就进水了,事后统计,这场自然灾害夺走了三千多人的生命,李治险些成为三千多分之一。惊魂甫定,皇帝召见薛仁贵,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幸好有你那一嗓子,我才幸免于难,真是忠臣啊。赐御马一匹。

 


(薛仁贵寒窑)


这次救驾经历使李治对薛仁贵刮目相看,不久便予以重用,在老皇帝病故后,薛仁贵又获得了一座新靠山,这座靠山只有二十多岁,更加稳定,如此一来后半辈子就有保证了。甚至在二十六年后,李治都快驾崩了,依然将此事铭记于心,忘不了救命之恩。平心而论,靠皇帝上位比靠大臣上位强多了,长孙无忌、李义府、上官仪……大臣如走马灯般变换,但皇帝还是李治。一个宰相的倒台往往牵连一帮人,关系好的或多或少都被波及;要是有皇帝认可,位置就稳多了。



三箭定天山


三年后,显庆二年,薛仁贵终于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战场。这一回,他担任程名振的副将,攻打高句丽,在贵瑞城下,唐军大败敌军,斩首三千级。次年,又战于横山,高句丽有一位神箭手,潜伏在石城下,前前后后射杀唐军十余人,气焰特别嚣张。薛仁贵得知后,单人单马,直奔敌人而去,吓得神箭手弓、箭尽失,被薛将军活活生擒。不久又攻打契丹,将契丹王与诸位首领押送东都,因功封河东县男。公侯伯子男,这样一来就有爵位了。

 

龙朔元年,朝廷任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率兵讨伐铁勒九姓。出征前,李治在宫廷里设宴款待,他说:“古代有擅长射箭的人,能够射穿七层铠甲,你今天射穿五层给我看看。”薛仁贵一箭射出,五层铠甲立马洞穿,皇帝看完都惊呆了,实在是NB!连忙将质量更好的铠甲送上。铁勒九姓听说唐朝大军赶来,特地从十几万人中精挑细选了几十位高手,向唐军挑战。薛仁贵知道后,决定用弓箭对付他们,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像游戏中的情节一样。

 

薛仁贵射出第一箭后:拿到了第一滴血

薛仁贵射出第二箭后:拿到了双杀

薛仁贵又射出第三箭:果断三杀

 


 

薛将军这么厉害,大有团灭敌军之势,为了阻止他超神,铁勒的高手们立马发起投降。为杜绝后患,薛仁贵下令杀俘,通通活埋。当时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到这个时候进展的还算顺利,但之后便急转直下。思结、多滥葛等部落听说唐军来了,纷纷投降。但主帅郑仁泰却派兵攻打他们,劫掠财物犒赏将士,一看唐军见钱眼开,各部纷纷远走,唐将杨志追击,惨败。纵使付出了血的代价,郑仁泰并没有收手,当得知对方的辎重就在附近时,郑仁泰亲自率领一万四千骑兵前往取货,“倍道赴之”,结果赶到目的地,空空如也,啥都没有,粮食还吃完了。郑仁泰早已哭晕在厕所:说好的物资呢?撤军途中,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爷降下鹅毛大雪,士兵饥寒交迫,不得不杀马充饥,马吃完后,拿自己的同伴填饱肚子。入塞时,只剩下八百残兵败将。

 

薛仁贵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趁机纳了一个异域女子为妾,还往腰包里塞了不少钱,财色兼得,满载而过。很多人读到这里都难以接受,甚至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薛仁贵怎么能有劣迹?他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吗?可事实就是如此,薛仁贵也是人,怎么就不能有缺点了?小说、电视剧不能等同于历史,两者的差别甚至很大。司宪大夫杨德裔看不下去了,上书弹劾两人罪行,话说的很重:“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从唐朝建立以来,就没败的这么惨过。李治倒没处罚他们,将功抵过,并派同为特勒人的契苾何力去做扫尾工作,安抚余众。


缘何不是主帅


相比于其他地方,薛仁贵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在辽东战场的表现,清朝时,有人把故事编成《薛仁贵征东》一书。在高句丽发生内乱时,以李治为首的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抓住时机,一举灭亡高句丽,实现先帝遗愿。在这场战争中,薛仁贵的表现相当出色。唐将庞同善在新城、金山被敌军袭击,薛仁贵带兵前往救援,分别斩首数百级与五万余级。身在后方的李治得到捷报后,亲手写嘉奖令,鼓励薛仁贵“善建功业,全此令名。”抓住封侯拜将的机会。后来又带两千人进攻扶余城,各位将军都说兵太少,没安全感,薛仁贵反倒不担心:“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最后果然大败敌军。等到平定高句丽,薛仁贵留守平壤,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俭校安东都护。许多人称他为“平辽王”,其实终薛仁贵一生,都没有当过王。

 

直到此时,薛仁贵年过半百,看了十几年门,打了十几年仗,依然没熬成主帅。征讨铁勒他是郑仁泰的副手,东征高句丽时,听命于辽东道行军总管李勣。为什么不让薛仁贵当元帅呢?因为相比于前者,薛仁贵成长于和平年代,属于后起之秀。郑仁泰、李勣可都是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将了,以他们为帅,更有把握,也更能服众。

 


 

翻开《两唐书》会发现,没有郑仁泰的传记,其事迹零散分布于其他传记中,很不方便。但这都不是事,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礼泉县出土了郑仁泰墓志,其中有说他“义旗初奋,首參幕府”,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郑仁泰就已经追随李世民征战了,墓志还说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为秦王亲兵头目之一,显然是功臣宿将。

 

李勣的事迹则比较清晰,知名度更高点,不过,这种熟悉也可能是对演义中徐茂公的熟悉,并非对真实历史人物的了解。当薛仁贵还穿开裆裤时,他老人家已经活跃在沙场了,打张须陀、王世充、宇文化及……此人深受两代皇帝信任,是军方的代表人物。但在7世纪60年代,开国已经四十多年了,他们终究敌不过时间的侵蚀,纷纷亡故。郑仁泰死于龙朔三年,李勣死于总章二年,开国元勋已经所剩无几。

 

随着这些老将的去世,薛仁贵得以统军出征,成为元帅。咸亨元年,吐蕃犯边,李治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总管,逻娑就是今天的西藏拉萨,吐蕃的首都,李治把薛仁贵提拔到这个位置上,是希望他直捣敌巢、一劳永逸。此仗要能打胜,薛仁贵在军中的地位无疑将大大提升。可惜,天不遂人愿,第一次担任统帅就演砸了:全军覆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后世老百姓推崇薛仁贵,其中原因何在?

 

……

(未完待续)

 


 

上一期:“唐僧”晚年被朝廷打压的内幕:朋友圈惹的祸




关于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