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名称的由来(6)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6-08-11

方剂名称的由来(6)

(2010-05-10 15:40:27)
标签:

杂谈

左金丸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医方考》)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胜回营交令之意。

本方加白芍药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左归饮、右归饮

出处:《景岳全书》

左归饮由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诸药组成。用于真阴不足诸证,有养阴补肾之功。

右归饮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诸药组成。用于肾阳不足诸证,有温肾添精之功。

《难经》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耆为命门”。「左”指肾之元阴(真水),「右”指肾之元阳(命火);「归”有属于、趋向之意。二方是从肾气丸衍化而来。左归饮壮水之主,以补左肾真水,故名「左归”;右归饮益火之源,以补右肾命火,故名「右归”。

如左归饮去茯苓、炙甘草,加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蜜丸,则称「左归丸”。右归饮去炙甘草,加菟丝子、鹿胶、当归,蜜丸则称「右归丸”。

石斛夜光丸

出处:《原机启微》

本方由石斛、天门冬、茯苓、甘菊花、干山药、麦门冬、熟地黄、肉从蓉、青葙子、生地、枸杞子、羚羊角、草决明、杏仁、五味子、白蒺藜、川芎、炙甘草、黄连、防风、乌犀角、牛膝诸药组成,蜜丸,温酒或盐汤送服。用于肝肾两亏之瞳神散大,视物昏花,复视,及内障等证。有滋补肝肾,明目消翳之功。

瞳神散大、视物昏花之证,多由阳衰阴弱,肝肾两亏、精气不能上输于目所致。本方以石斛等大队滋肾养肝之品,以壮水之主,使阴精充沛,得以上输,而目自精明。「夜光”,即指夜里发光的物体。喻服本方后,眼睛明亮,亦可于夜间看见或辨认周围事物,是亟言其功效之卓著也。故名「石斛夜光丸”。

正容汤

出处:《审视瑶函》

本方由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殭蚕、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木十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加生姜水煎,去渣加酒冲服。用于风中络脉之口眼喎斜症。有袪风通络之功。

「口眼喎斜”症,是口歪斜而目不能紧台之称,多由于风痰阻于经络所致,类似现在之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由于服用本方之后,可以袪风化痰,疏通经络,从而使歪斜不正之口眼、仪容恢复正常,故而名之「正容汤”。

平胃散

出处:《医方类聚》

本方由陈皮、厚朴、苍朮、甘草四味药物组成。用于湿滞脾胃,气机受阻所致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秽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症。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本方为健脾燥湿之常用方。方中四药相伍,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复健运,胃气和降。柯钧伯云:「《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欤。”《删补名医方论》张景岳云:「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景岳全书》)可见本方为平治胃气之剂,故称「平胃散”。

本方加霍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有燥湿健脾,芳香化浊之效。因喻其珍贾;本方加五苓散,则名「胃苓散”。

布袋丸

出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本方由夜明砂、芜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朮、人参、炙甘草、芦荟诸药组成。用于小儿虫疳,症见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者。有驱蛔消疳,补气健脾之功。

「布袋”,依其制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须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起煮,候内熟烂,去袋,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本方既能驱蛔,又能健脾,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宜于虫积而脾胃虚弱者,乃治小儿虫宿之要方。因其用布袋贮药煎煮的方法比较特殊,所以名曰「布袋丸”。

甘露消毒丹

出处:《温热经纬》

本方由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诸药组成,神糊丸。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症见身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黄颐肿、无汗烦渴等。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

「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迷信以此为太平之瑞兆。王晋三云:「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古方选注》)「消毒”,谓能消除毒疫之气。本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法赅备,用于湿温,邪在气分诸证,疗效甚佳,以消除湿热毒邪,有如「甘露”降临,而暑气潜消,因此称为「甘露消毒丹。”

四生丸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 生地黄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血热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有力等证。有凉血止血之效。

本方为治血热吐衄之要剂。古人认为,草木之性,生者凉,生者泻,本方即取其凉泻之义,其意在青嫩生鲜而解热。吴鹤皋云:「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医方考》)综观全方,用三味性凉之品,清热凉血以止血,又加艾叶一味温药,防其寒凉太过留瘀之弊。药仅四味而全部生用,剂型为丸,故称「四生丸”。

四物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营血虚滞之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等证。有补血和血调经之功。

本方是从《金匮要略》胶艾汤化裁而来,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张秉成曰:「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成方便读》)王晋三曰:「四物汤,物,类也,四者相类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归入少阳主升,芍地入阴主降,芎穷郁者达之,当归虚者补之,芍药实者泻之,地黄急者缓之。”(《古方选注》)本方皆补血入肝之品,共四味相类药物配伍,故名「四物汤”。

本方加人参、黄者名「圣愈汤”(《兰室秘藏》),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因其药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乎圣度,又能愈病,故名之。

四维散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人参、制附子、炒干姜、炙甘草、乌梅肉诸药为末,加水拌湿,蒸后烘干研匀,温水调服。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滑脱至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有温补脾肾、固涩收敛之效。

「四维”,原意喻结物之大绳,象征决定事物存在变化的力量,这里指四肢。脾居中央而主四肢,为后天之本;肾寓阴阳而主封藏,为先天之本。两者功能正常、则身体健康,病无由生。本方中用人参、炙甘草大补元气;附子、干姜温阳散寒;乌梅肉生津敛阴。诸药配伍,可使脾运健,肾阳复,诸病悉除,从而四肢强劲,犹如国令行则四维张,故名「四维散”。

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炙甘草、干姜、附子三味药物组成。用于少阴病之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以及太阳病欲汗亡阳之证。有回阳救逆之功。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凡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阴,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皆可发为四逆之证。本方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温中袪寒;甘草和中益气,补中安中。专治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四肢厥逆证,用之可达回阳救逆,使四逆而愈,故称「四逆汤”。《伤寒论》另有一方名「四逆散”,由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药四味组成。用于治热厥证。功能透解郁邪,调和肝脾。剂型功效不一,临证应用当予细察。

四神丸

出处:《证治准绳》

本方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四味药物组成,枣肉为丸。用于脾肾虚寒,证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有温肾、暖脾、收敛、止泻之功。

本方为《本事方》二神丸合五味子散而成。柯韵伯云:「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从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无以发陈……”《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四药相伍,皆为温药,治疗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功效神奇迅速,故称「四神丸”。

「二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组成:「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吴茱萸组成。

四磨汤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味药物组成。用于正气素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之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症。有破滞降逆,顺气扶正之功。

「四磨”,指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由于方中诸药均较坚实、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过久又恐芳香气味散逸,而影响治疗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则味全”之意,故称「四磨汤”。本方用于治疗因七情失调所致气逆不降之证,服之行气导滞、止痛降逆,又因方中用人参一味,可防三药之副作用,俾行气而不伤气,破滞而不伤正,扶正袪邪而获效。

《证治准绳》六磨汤,为本方加木香、枳壳,主治气滞腹急便秘。《医方集解》五磨饮子,为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主治气厥或气郁之实证。

四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所致诸症。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

「君子”,古时泛称才德出众之人。张璐云:「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朮、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张氏医通》)王晋三曰:「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古方选注》)本方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基础方。方中四味药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热不燥,补而不峻,益而无害,取古语「君子致中和”之义,故名「四君子汤”。

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治阳虚腹胀,食少诸证。名「异功”者,言其用之有特殊之功效也。

四色断痫丸

出处:《幼科发挥》

本方由黄连、朱砂、胆南星、甘遂四味药物组成,研为细末,粟米糊与猪心血杆为丸,灯蕊煎汤送服。用于小儿惊痫抽搐,日久不愈,一月一发或再发者。有袪风、镇痉之功效。

由于本方之中,为四味颜色之药配伍,黄连色黄,朱砂色赤,胆南星色黑,甘遂色白,故曰「四色”;加之本方服用之后,可使小儿之惊痫治愈,从此断绝,不再复发,故曰「断痫”。总而言之,药用四色,其效治痫,因此命名为「四色断痫丸”。

四妙勇安汤

出处:《验方新编》

本方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脱疽(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见患处黯红,微热微肿,痛甚,烦热口渴,或则溃烂,脓水淋漓,舌红脉数等。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脱疽,乃因火毒内蕴或寒湿化热,血行不畅,气血凝滞,瘀阻筋脉而致。本方尤适用脱疽溃烂,热毒正盛而阴血耗伤者。方中银花清热解毒,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四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可活血散瘀,洵脱疽之长方也。「四妙”者,言本方药仅四味,功效绝妙,旦量大力专,服药之后,勇猛迅速,使邪袪病除,身体健康,平安无虞,故称「四妙勇安汤”。

生化汤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五种药物组成,加黄酒、童便同煎。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之证。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

唐容川云:「既产之后,身痛腰痛,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盖离经之血,必须下行不留,斯气无阻滞,自不作痛,又能生长新血。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归芎失笑散及生化汤治之。”又云:「血瘀能化之,则所以生之,产后多用。”(《血证论》)张秉成云:「夫产后气血大虚,固当培补,然有败血不去,则新血亦无由而生,故见腹中疼痛等证,又不可不以去瘀为首务也。方中当归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旧,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使者,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故道也。”(《成方便读》)本方有化瘀生新之功,能使瘀血得化,新血得生,故名「生化汤”。本方加人参名「加参生化汤”,以救产后气血虚脱之危。

生脉散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本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种药物组成。用于气阴不足之体倦气短,口渴多汗,咽干舌燥;或久咳伤肺,脉来虚弱者。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

本方人参善补气,麦冬能清气,五味子可敛气,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而具有益气安阴,止津止渴,敛阴止汗作用,俾气复而津回,汗止而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则血流畅通。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能补气阴,使脉复而生,汪昂云:「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医方集解》)故名「生脉散”。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者、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代刀散

出处:《外科全生集》

本方由皂角刺、炒黄者、生甘草、乳香诸药组成,共为细末,陈酒送服。用于治疗痈疡内已成脓,尚未穿破者。有补气内托,消肿排脓之效。

方中皂角刺溃脓消肿;黄者补气托疮;乳香散瘀止痛;甘草清热解毒。诸药配伍,可使成脓之痈疮早曰溃破,脓出而愈。「代刀”者,是言痈肿成脓,每须用刀切开排脓方能治愈。本方其效可代刀针,故名「代刀散”。

代杖丹

出处:《医宗金鉴》

本方由丁香、苏木、地龙、无名异、牡丹皮、肉桂、木鳖子、乳香、没药、自然铜十味药物组成,为末蜜丸,黄酒送服。用于治疗器械所致之外伤疼痛。有活血理气,止痛止血之功。

「杖”,泛指棍棒,又为古代一种刑罚,即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拷打人之臀、腿或背部。本方之中运用大量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药,配合温阳理气之品,对于被器械损伤肌肉、疼痛出血者最为适宜。犹如可以代替人受杖刑一样,故名曰「代杖丹”。

代针散

出处:《疡医大全》

本方由木鳖子、川乌两味药物组成,水磨后以鹅翎扫刷疮上,留豆大一处出脓,如药水干再刷。用于治疗恶疮肿痛,日久不出脓者。有消瘫排脓之功。

疮痈日久,脓已酿成,而不能自行溃破者,往往需用刀或针刺切开排脓,以使腐脓去而新肌生,疮瘫之患得以痊愈。方中木鲨子溃瘫消肿;川乌散寒止痛。两药共享,尤对阴疽肿毒之已成脓者,用之可自行破溃出脓,促其早愈。犹如用刀针切刺排脓一样,故名曰「代针散”。

仙方活命饮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陈皮、金银花诸药组成。用于疮痈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等症。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医宗金鉴》云:「此方治一切瘫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仙方”,托名仙人所传之方,言其功效神;「活命”,谓有定痛回生之功。本方用于外科诸证,可使痈肿消而疼痛止,疗效可靠,济世活人,故称「仙方活命饮”。本方又名「真人活命饮”,谓修真得道之人所制,均为溢美之辞。

白虎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用于阳明经热盛,或邪热在气分之壮热,烦渴,口干舌燥,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浮滑等证。有清热、除烦、生津之功。

「白虎”者,为四方宿名之一,是西方七宿的合称,古代传说中西方的金神,主气在秋,秋金当令而炎暑自解。方中行云:「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本方用于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为用药指征。服药之后,其清热解暑之力,犹如白虎金神般的疾猛迅速,使热势骤降,重证告愈,故名曰「白虎汤”。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益气之功更佳;加苍朮名「白虎加苍朮汤”(《类证活人书》),有清热燥湿之功;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有清热疏表之功。

白雪糕

出处:《古今医鉴》

本方由大米、糯米、山药、芡实、莲肉诸药组成,共为细末,入白砂糖搅和令匀,入笼蒸糕,任意食用。用于治疗病后脾胃虚弱之证。有健脾益胃、补虚扶羸之效。

本方所选之五种药物,实为五种常用食物。《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之说。方中大米、糯米为谷,以扶养胃气;山药为菜,以补益脾气;芡实、莲肉为果,以健脾和胃。诸药配伍,对脾胃虚弱之证当然有益。且方中诸药与白砂糖均为白色,如法蒸糕后,更是色白如雪,香甜可口,故名「白雪糕”。

失笑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五灵脂、炒蒲黄两味药物组成。用于瘀血停滞之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痛经,产后恶露不行等症。有活血袪瘀,散结止痛之功。

本方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方中二药配伍,不仅能活血,且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吴于宣曰:「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甘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扶厥阴之滞,而有其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逐瘀,不觉诸证悉除,宜可以一笑而置之矣。”(《古今名医方论》)「失笑”者,忍俊不住而发笑。此方仅二味平易之药,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发出笑声。故称之曰「失笑散”。

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诸药组成。用于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作用。

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证。「痞”者,即闭塞不通之意。心者,此处指心下,即胃也。留邪在心下,则胃脱有堵塞不适感。王旭高云「「泻心者,实泻胃也,心下痞即胃痞也。”(《王旭高医书六种》)王又原云:「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名医方论》)方中以半夏为主药,重在辛温散痞而和阴,有解除心下痞满之效,故称「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泻心汤有五: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通治各种痞证;附子泻心汤治痞证兼阳虚;大黄黄连泻心汤则治邪火内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