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人车、物联网的出现,15年后堵车将成为过去式?

 永续智慧馆藏 2016-08-11

无人车、物联网的出现,15年后堵车将成为过去式?

从古至今,每当谈到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少不了能够上天下地的新型交通工具,可见移动的不便是人们永远的痛,现在各大科技公司也正埋头进行各种方案,科技与交通工具的进步将降低地理隔阂,可望解决跨国工作、人口集中等问题,或提供更低成本的物流方案。我们就以现在的科技为底,看看 15 年后交通是否不再伤财又伤神,甚至让通勤成为更加愉悦的体验。

无人车

Google 的无人车计划正稳定发展中,与 Bosch、Continental、LG 等公司合作,Google 主要负责开发软件,开始测试的六年来,Google 每个月都会更新测试报告,跑了超过 180 万英里(约 290 公里),仅发生 11 起擦撞事故,而且根据 Google,事故皆为人为因素影响,系统本身表现良好。

Google 透露未来将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并以公共交通方向发展,未来的公交车或出租车甚至如 Uber 等服务可望与无人驾驶技术结合,除了节省人力成本,并避免重复且长途的疲劳驾驶,也能配合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达成更有效率的车流规划。

另外也有猜测特斯拉此次新款 Model X ,各种看似花俏的功能可能是在为无人车硬件铺路,日本今年 10 月也推出了无人出租车,预计明年上路测试。

无人车、物联网的出现,15年后堵车将成为过去式?

无人机

谈起未来趋势,天上飞的总是比地上跑的更加诱人,无人机应用方面,目前仍旧以小型、载物用无人机为主,不过德国也有人研发了载客用无人机。

亚马逊的送货无人机对推起这股无人机风潮功不可没,他们早在 2013 便开始测试无人机货运服务,未来送货不再依赖人力,24 小时到货轻而易举,机动性也更高。

娱乐方面开始流行遥控空拍机,从前需要出动大型吊臂甚至搭乘直升机才拍得到的高空画面,现在能以更低价简便的空拍机达成。甚至在战场上出现无人轰炸机及侦察机,这些可能导向无人战争的趋势,科技将完全。相对于其他工具,无人机因获取门坎较低而快速普及,因应无人机大规模的成长,美国近期研议立法规范。

无人车、物联网的出现,15年后堵车将成为过去式?

物联网

物联网的应用重点在于对象搭配联网、运算能力,以及云端数据库,就能达到不经真人,物与物间就能互相「沟通」,并进一步自行动作。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 2013 年的统计,具备物联网特质的事物约有 91 亿件,到 2025 年将进一步增加至 500 亿。

当自动驾驶结合物联网,价值才能发挥到最大,自动驾驶能比真人驾驶更安全,除了传感器和快速判断以外,若前后车辆皆为无人车,甚至能同时煞车,避免追撞。

此外,物联网还能做到自动调度及配速,自动规划路线及行程,有效舒缓城市中恼人的塞车问题,甚至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也可作为道路建设参考,让城市规划达到最有效的配置。

无人机则由于飞安问题,更需要物联网协助规划路线,才能避免翱翔天空面成噩梦一场。

无人车、物联网的出现,15年后堵车将成为过去式?

Hyperloop 超级高速铁路

特斯拉创办人伊隆马斯克设计了一款位于加压且近乎真空的管道中,形似胶囊的超高速大众运输列车 Hyperloop,理论上可以达到近乎音速,不过马斯克当时也明白表示无意开发,并将设计图公开让有志之士参考,一举引爆话题,引起数家厂商争相着手开发 Hyperloop。马斯克今年 1 月推翻原本不插手 Hyperloop 的立场,宣布明年夏天将举办设计比赛,并打算兴建测试管道。

可回收火箭

日前贝佐斯的 Blue Origin 大张旗鼓宣传首次成功回收火箭, SpaceX 也不甘示弱表示他们早就已经完成这项挑战,可望大幅降低未来民用航天飞机的成本。

近 20 年间美国出现了许多民营太空科技公司,如伊隆马斯克的 SpaceX 便是其中的指标,而他声称建立太空公司是为了将火星建置成适宜居住的星球。

民营的太空科技公司已开始建造具尖端技术的火箭,而目的也将面向大众,不同于官方太空科技以科学研究为主。也许未来太空旅行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无人车、物联网的出现,15年后堵车将成为过去式?

法规与道德争议

已经相当普及的小型遥控无人机及空拍机已开始出现影响飞安,侵害隐私等问题,在台湾,曾经发生过无人机撞击 101 的意外,交通部门也承诺将立法规范。另外,尽管无人车理论上比较安全,还是难免发生事故,若碰到故障,周遭都是车,那么系统该如何选择,撞人或是牺牲自己?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的未来,发生事故该如何咎责?这些都是自动驾驶技术衍生的问题。

当法规碰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常陷入无法可管的窘境,尤其智能型装置化身交通工具四处跑,甚至可能影响大众安全,在科技自由与安全间的拿捏不可不慎。

未来的交通蓝图

超级高铁和火箭现在还只有模糊的轮廓,不过可望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辐改善人类的移动方式。

物联网、大数据加上无人载具,能成为各县市规划交通建设的得力助手,也能更有效率地共享交通工具,节省资源,如 Ubike 或高雄前阵子引进的租用电动车。

虽然现在汽车本身还不够智能,不过全球已经有 1000 多个城市使用智能道路,在公路及新车上安装传感器,以东京为例,只要车主同意,政府就能获取大量行车信息,并透过电子广告牌或车上的装置,提醒驾驶人交通壅塞或注意行经死角的车辆。在中国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占国内一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66%,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利用物联网,避开车流,快速找到停车位将变得轻而易举,不仅省时,也能节省更多能源。

本文来自物联之家网(ww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us/view.php?aid=37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