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趣】“三更半夜”源自两个人

 青梅煮茶 2016-08-11

                               “三更半夜”源自两个人  


文/魏昕
英文中的数字都是有逻辑的,特别是从21(twentyone)到99(ninetynine),遵循的都是一样的规则。只要能够写出其中一个,根据规则就能写出其他的。而13( thirteen)到19( nineteen)虽然和21到99的规律不太相同,但也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
到这,我们便不难发现,英文中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字就只有11( eleven)和12( twelve)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计数单位,叫“打”,一打是12个,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因为那时候人们计数比较困难,通常只用到1 0以内的数字。超过10的数字只有11和12比较常用。因此,便形成了1 2个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传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12进制。
11( eleven)和12( twelve)分别来自古英文单词endleofan和twelf,再向上追溯是ain+lif和twa+lif。那么这两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尾缀lif,据词源学家猜测来自于“to leave”,是离开的意思。组合到一起,ainlif就是离10差一个,twalif是离10差两个的意思。
随着计数能力的发展,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运用工具甚至计算机进行计数了,但是古代传承下来的理念却根深蒂固。因此,11( eleven)和12( twelve)沿袭了之前计数体制下的写法,人们从13(thirteen)开始创造了新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英文数字中11和12与众不同的原因了。
文/刘艳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一句颇有戏谑意味的网络流行语,然而,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最近一项研究实验证明,大脑在接收信息后,立即重复是增强记忆的最好方法。
该实验向两组受试者放映视频短片,短片放映完后,研究人员让第一组受试者马上回忆视频细节或者口述情节,而没有要求第二组受试者立刻回忆或复述。两周之后,第一组受试者几乎全部记得视频内容,而第二组受试者则把视频内容忘得千干净净。
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记的是事物的形象;对识记的项目加以识别的时候,就进入短时记忆了;对短时记忆的材料加以复述,识记的材料就可能进入长时记忆。上面的实验中,正是通过立刻回忆或复述,把瞬时记忆变成了长时记忆。
那么,既然重复对加强记忆有效,为什么不多重复几次呢?为什么是三次,而不是四次、五次,甚至更多呢?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再好看的节目,刚看的时候觉得赏心悦目,可是重复看过几次后,当初的美感就会消失殆尽;妈妈喊你吃饭,第一、第二次不觉得什么,要是第三次喊你,你是不是觉得有些烦呢?心理学有个术语叫“超限效应”,就是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而引起心理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为给予的信息量超过了他人的承受能力。俗语“事不过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说的就是这个感受。
现在我们知道了,立刻重复是增强记忆的最好方法,请把这句话连说三遍……那么,重复三遍就真的能形成永久记忆吗?当然不能,在快忘记的时候需要再重复三遍——这句话也请重复三遍……


文/冬冬
“十亩野塘留客钓,一轩春雨对僧棋。”围棋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一个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暗合与汇流的“小干世界”。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围棋具有最典型的中国哲学气息:它以黑白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绎出一系列变化莫测的方阵化境,与太极、阴阳之道相通。一方纹枰,数百枯棋。在小小纹枰上,我们可以看到运动、韵律、对称之美,感受到纾缓、抑扬、狂肆的节奏。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乐此不疲,也演绎出许多趣闻佳话。
最早的围棋高级黑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语录:吃饱了没事干?不是还可以赌博围棋吗?
《论语·阳货篇》里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白话讲就是,你们啊,整天吃饱了无所事事,这样是不行的哦。赌一票、来一局也比闲着好,不是吗?
也有人说这是孔子影射弟子宰予的詈语,因为他总给老师难堪。对于好面子的孔子来说,实在是件很窝火的事,不免用词严厉,包括那句著名的“朽木不可雕”,骂的对象也是宰予。
这句话后来被汉宣帝刘询搬出来作“挡箭牌”。他常和一个叫王褒的臣子纵情狩猎、赏玩辞赋,当时的大臣多有非议,刘询回敬说,你们这些人不要再说三道四了.要知道上古的孔子比你们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了,他说赌博围棋总比无所事事好,何况我玩的是更高阶的辞赋,能教化四方,没准鸟兽草木也能听一两句进去。
刘询并不是看不起围棋。相反,据《汉书》记载,汉宣帝登基前,常与陈遂下赌弈棋,但棋艺不精,回回都输。即位后,刘询二话不说,提拔陈遂当太原太守,理由是还赌债(偿博进),玺书都下了,但陈遂他老婆还算厚道,婉言谢绝了。
专挑孩子下手的臭棋篓子
代表人物:王导、刘仲甫、刘或
代表事迹:你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让让你爹呢?
三国魏晋时期是围棋的第一个巅峰,棋弈之道在社会上层极为盛行,梁朝《棋品序》中就有“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的记载,生动地表述了当时围棋活动的盛况,就连曹操、孙权等政治大腕都是棋迷,就好比现在商界的高尔夫球,不会下围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官的。
古籍上常见某人“常与人围棋”云云,但他却未必棋艺高超,很可能是个臭棋篓子,比如东晋名臣王导,史书上记载和他对弈的都是儿童。
某次,王导和天才少年江彪下棋,小朋友执意要让两子。王导下不来台,不同意。但江彪毫不留情面地说“你下不过我的”,果不其然。第二次是和儿子王悦下棋,儿子走错了想悔棋,王导急了,赶忙按住他的手,面红耳赤地说: “你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让让你爹呢?”
《南齐书》中的宋明帝刘或也是个棋迷,但棋艺甚拙,还喜欢自己定规矩,把棋盘削去七八道,这可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就因为他是皇帝,别人不敢给他定太低的棋品,于是好言好语骗他是第三品,他毫不自知,非得单挑当时的国手、一品棋手王抗,王抗苦不堪言,不能赢,又不能明显放水。让子不说,还得没羞没臊地吹捧“哎哟喂!老板你这招高,实在是高。”宋明帝听了就飘飘然,更加沉迷于围棋了。
宋明帝为围棋没少干缺德事。有次,他与手下沈宪下棋,心情好就发话:“就你了,去广州当省长吧。”有因棋授官,还有因棋杀人。承荣彦棋下得很不错,宋明帝很喜欢他。可他家里有个母大虫,某次吵嘴把他英俊的小脸都划花了,宋明帝为他抱不平,“瞧你这损色,哥帮你治治她”,最后,竟然赐毒药杀了承妻。
缺德样儿
代表人物:王戎、阮籍、阮简
代表语录:棋盘上的打劫更急啊!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行为放荡,不拘礼制。《晋书》上说阮籍是出了名的孝子,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惊闻母噩,对手示意缓缓,他偏不,“棋还没下完呢”。棋毕,吐血数升。
同样是“七贤”之一,同样是孝子。王戎为其母守丧时,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但饮酒食肉下棋样样不误。
《水经注》还记载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另一个“七贤”阮简当县令时,痴迷围棋。一次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手下官吏急忙向阮简报告“劫急”。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他对官吏说: “棋盘上的打劫更急啊!”(局上劫,亦甚急)
死前还耍玩两盘的骨灰级棋痴
代表人物:曾国藩
经典语录:又看了一局围棋,我是小人!我真不是人!我怎么做人!
曾国藩平生有三戒,除“戒妄语”外,还有“戒围棋”和“戒水烟”。经过痛苦的戒烟,烟是戒了,唯独这个围棋,曾国藩到死都没如愿。一方面嗜棋如命,一方面又发毒誓戒棋,曾国藩认为下围棋“最耗心血”,多下则“头昏眼花”“旷工疲神”,但还是“屡蹈之”。爱之深又恨之切。在传世的日记中,这种矛盾心情反复出现,甚至骂自己是“小人”“真不是人”“何以为人”,令人忍俊不禁:
“围棋一局,嬉戏游荡,漫不知惧,小人而已。”
“观人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犯,真不是人。”
“又围棋一局,何以为人。”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 1872)二月初四戌刻逝世。去世前一天,他下了两局棋。从日记可以断言,临死当天早晨,曾还围过两局。怎么说呢,一个不折不扣的骨灰级棋迷。
迷归迷,曾公的棋品却为人争议。《清代轶闻》记载,他曾重金邀请晚清国手周小松对弈,以资消遣,周小松毫不留情,让了九子不说,并将曾的棋盘分成九个品字,意为“九品”,使他大失颜面。曾国藩一怒之下,将周逐出府门,原先应允的厚金也一分不给。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两人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他们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这便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为什么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呢?这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及称呼各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的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又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 ;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

  “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不能不说说宋朝的夜生活。
  
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开放的,而在唐朝,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唐在城市中实行宵禁,唐朝《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的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了律令,要笞打二十下。到了宋朝初年,这些律令就全部废止了,宵禁也解除了,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还有,现在很多人习惯用“几点钟”表示时间,其中的“点”,也是来源于古代的“更”。为了把时间分得更细些,古人又把一更分为五个“点”,一“点”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这个“点”不是“小”的意思,而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就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更夫用绳子穿到孔里把“点”系在手上,报时的时候用手打“点”就可以了。时间久了,“点”也就成了一种计时单位,我们现在说的“打点”一词即源自这里。
 
 由此看出,汉语成语的产生,大多有其历史背景,“三更半夜”当然也不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