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客”溯源

 轻风无意 2016-08-12
      刺客,源于阿拉伯。 

       阿萨辛派是什叶教派伊斯玛(易司马仪)派的分支,它的创始人是十一世纪的哈桑·伊本·萨巴赫。哈桑·萨巴赫,父亲名叫阿里,是阿拉伯也门地区霍麦伊尔部落(Homeirs)部落人,后迁徙到波斯的雷伊城[Rayi,Rai,今伊朗之德黑兰],哈桑在此诞生。 

 哈桑·萨巴赫生活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他生于德黑兰,精通算术、几何、天文,擅长邪术,后来跑到埃及,加入了什叶派分支伊斯玛仪派。埃及法玛蒂朝中发生王子争位事件,哈桑支持皇长子,卷入了政变,后被逐出埃及。失败后远走叙利亚、伊拉克、亚美尼亚等地,最后于1090年创立了极端的阿萨辛派。该派认为,为了实现宗教或政治上的崇高理想,信徒应当竭尽所能使用任何可以采用的手段,同归于尽式的刺杀活动受到教派的鼓励,因而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暗杀教团。

阿萨辛派的历代领袖都以“山中老人”为号,手下有一批专门训练过的狂热盲从的杀手信徒,名为“斐达伊”。这些斐达伊们特别擅长淬毒匕首,其研制的毒药更是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名牌,连遥远东方的中国人都知道来自西方的毒药厉害,遂有“西毒”之说,后世小说家金庸还以此演化出《射雕》中一大擅长使毒的武林高手欧阳锋来。靠着这些精神和物质条件,“山中老人”的阿萨辛派暗杀教团在中、近东一带大搞恐怖主义。不管是伊斯兰还是基督教国家的达官显贵,只要触犯了该派或是被其认定为敌,那“定点清除”可谓防不胜防,因此当时的中东各国,上至哈里发国王埃米尔,下至贩夫走卒要饭的,听到阿萨辛派的名号,无不闻风丧胆。

他先后逃到叙利亚和伊朗宣传教义,建立了以暗杀为主要手段的阿萨辛派,英语单词“Assassin”(刺客)就来自此教派。在第十世纪左右,什叶派有一更激进教派分支出来,名为亦思马因(Ismails)教规就是奉教和专门刺杀敌人,包括刺杀伊斯兰教中的温和派。

 伊斯兰教的恐怖主义暗杀传统,在中世纪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组织。1090年,哈桑夺取阿拉木特城堡(德黑兰西北部厄尔布鲁士山大山深处),建立独立独立王国。此后,阿萨辛派信徒以此为根据地,击退了当时统治伊朗的塞尔柱王朝的多次围剿。其教民在波斯以东山区立足,夺得里海南一带险要山地,建数十个堡垒而立国,各国称之为迷途者(Malahidas)中文史书译「木剌夷」(刺字不是刺字,音「啦」)。木刺夷国弱人少,但靠专业暗杀令各国畏惧。在叙利亚这教派名Has Chischin,读音为Assissin,此即为「刺客」一辞的来源,这可说是以恐怖主义立国的国家,后为蒙古西 征时摧毁。  
       后来哈桑履行其教职,在波斯各地旅行多年,终于来到可疾云城[此可疾云非阿富汗之可疾云(今加兹尼),在今伊朗德黑兰西北,今名加兹温]安顿下来,并派遣传道师前往德里姆地区[Deilem,地望不详,据《草原帝国》,其地应在今伊朗里海西南岸之吉兰省左近,称为马赞德兰地区,有别于今日伊朗的马赞德兰省],宣扬易司马仪派教义,信徒日众,哈桑遂自往Deilim地区,居于阿剌模忒(Alamout)城堡附近[地望不详,或在今吉兰省?],后又变更姓名移藏堡中。1090年9月6日,哈桑赶走马立克·沙赫在城堡中的驻将马哈迪(Mahadi)占有此堡。哈桑占有此根据地以后,复占领附近诸乡,组织成一个名叫鲁德巴尔的地[Roudbar,考今日吉兰省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与克孜勒乌赞河之间有城名鲁德巴尔],境内各城堡或以力取,或以计夺,在各险峻之处建城堡守卫。此地原来的领主来此劫掠,攻阿剌模忒城堡不下而去。   
       哈桑又派人前往库希斯坦(Khuzistan)传教[库希斯坦,古地名,在阿富汗赫拉特-伊朗内沙布尔-伊朗伊斯法罕-伊朗亚兹德四城之间的广大荒漠地区,今天的卡维尔盐漠和加恩山脉地区],故易司马仪派教徒在此也据险设堡——两地都成了半独立的王国。苏丹马立克·沙赫见易司马仪派声势太盛,以为心腹之患,曾谴军围攻阿剌模忒堡和库希斯坦境内诸要塞,但是1092年,马立克·沙赫去世,波斯塞尔柱帝国内乱开始,无暇顾及,易司马仪派势力日见座大。
       哈桑依靠盲信盲从的党徒大搞暗杀,致使远人畏伏。1092年马立克·沙赫去世前约三个星期[1092年10月16日],哈桑将马立克·沙赫贤明的宰相尼赞姆·莫尔克暗杀。哈桑在其所居高山上,掌握着敌人的生死之大权。偏偏此时塞尔柱王朝内乱,诸王公大臣也与哈桑勾结,剿除异己,遗祸江东。于是波斯国内到处都有刺客的身影,人人自危,告密日盛,无人不受猜疑。及1093年,马立克·沙赫长子巴尔基雅鲁克即位[1093~1104在位],曾被一名“内学派”(见前)所伤,其军队中亦有众多易司马仪教徒,于是手下诸将甲不离身,寝食难安。人民盛传巴尔基雅鲁克对易司马仪教派友好,巴尔基雅鲁克为释其疑,严搜军队,大肆屠杀易司马仪教派,并在国内各地镇压易司马仪教派分子。  
       及巴尔基雅鲁克之弟穆罕默德[1105~1118在位]即位以后,曾连续7年将鲁德巴尔的庄稼破坏,欲用此法断绝阿剌模忒及兰巴撒尔(Lembesser)两城堡的粮道,然后再围攻。当时人们都认为阿剌模忒势难久守,然而天佑哈桑,1118年穆罕默德死,其子马赫默德·伊本·穆罕默德即位[1118~1131在位],其宫廷要人与哈桑私通者终止战事,阿剌模忒等堡转危为安。  

       1124年5月23日,哈桑·萨巴赫以入居阿剌模忒堡之第34年去世。在此34年中哈桑从未下堡一次。走出其宅第仅两次。哈桑终身都在密室撰写教义统治国家。未死以前,哈桑将国事传位于旧友兰巴撒尔堡统将乌米德[Kia Buzurk Umid,齐亚·布左尔克·乌米德]。   
       乌米德任上[1124~1138],教主遣效死之徒暗杀政敌之风愈烈。其效死之徒自称Fidayis,阿拉伯语牺牲之意。桑伽苏丹之宰相阿布·纳希尔曾率军蹂躏易司马仪派领地,次年即被暗杀。巴格达阿拔斯朝哈里发莫斯忒尔·拉施德[1135],拉施德[1138]均被乌米德派人暗杀,此后,阿拔斯朝哈里发遂不敢立于公众面前。   
       乌米德孙哈桑任上[1163~1171],改变宗教习惯,哈桑自称即将来临的伊玛目的辅佐人,命信徒不必再守斋月。遂为正统穆斯林所不齿,称易司马仪派为木剌夷人[Molahidas,阿拉伯语,迷路的人],1171年,埃及法蒂玛王朝被撒拉丁所灭,撒拉丁使埃及重新改信逊尼派正教,镇压什叶派,特别是阿萨辛派的叛乱。哈桑遂自称是法蒂玛王朝帝系后人,意欲统一易司马仪教派。不料,哈桑不久被其内弟所杀,1171年,哈桑之子嗣位,遂成为一切易司马仪人之教主。   
       然而正统派视之如寇仇,Rouyan城伊玛目法库尔·伊斯兰首畅其说,在加兹温城告戒市民勿受其诱惑,凡有自易司马仪派地界来者,一律斩杀。法库尔·伊斯兰旋即被人暗杀。   
       穆罕默德死后,其子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改奉逊尼派正教。巴格达哈里发曾使扎剌勒丁·哈桑部下前往暗杀麦加城之埃米尔,刺客不识其人,误杀其弟。   
       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是一个精神病人,9岁即位,恢复易司马仪派信仰,迫害逊尼派教徒。此人在位期间曾使人暗杀扎兰丁苏丹派驻刚加(Ganja)城的统将,只因此将对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使者不敬。刺客暗杀统将以后,气焰嚣张,持带血之匕首进入刚加城堡,意欲刺杀扎兰丁的宰相谢里夫-木里克,幸亏宰相事发时不在家,免于一死。后刺客被居民用砖石打死,死前高呼“吾辈是吾主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牺牲”。1255年12月27日,阿剌瓦丁·穆罕默德被其子联合其幸臣哈桑谋杀。
       蒙古帝国势吞中亚,阿萨辛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竟派出“斐达伊”企图行刺蒙古大汗,这蒙古人他不来对付你就算谢天谢地了,哪会容得别人来撩他的虎须?可以说蒙哥汗派旭烈兀西征,阿萨辛人的谋刺就是导火索之一。

公元1256年,蒙古十五万西征大军从波斯起程,阿萨辛人的末日终于来临,蒙古皇弟旭烈兀成了他们的死神。

此前1251年,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遣旭烈兀西征,消灭易司马仪派。此次西征皆因此前蒙哥随拔都西征时,曾遇见加兹温城大法官舍思丁(Schems-din),见其人前来谒见时身着锁子甲,怪而问之。大法官告以“常穿此甲以防易司马仪人的匕首”并详述此班暴徒之恶行。蒙哥闻之大怒,念念不忘,故于1251年大会上将此目标提出。

教主鲁克赖丁·库沙于1256年11月19日出降于旭烈兀西征波斯大军,1257年往朝见蒙哥大汗 (Rukn ad-Din)时,居然派遣四百名乔装改扮的刺客前往哈拉和林行刺蒙古大汗,被蒙古军队截获,终于让蒙哥汗下决心消灭这个邪恶的组织。蒙哥汗交给前线指挥旭烈兀铲除“刺客”教派。

鲁克赖丁·库沙显然不相信来自草原的蒙古军队能够攻下峭壁上的坚固要塞。阿萨辛人的“鹰巢”的确是易守难攻,当年曾经挡住了萨拉丁骆驼骑兵的攻击,但是这一回情况有所不同。旭烈兀西征蒙古军不但装备了攻城利器回回炮,还从原金国召募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来自中原的工程专家们把巨大的攻城器械拆开,用精巧的滑轮绞车逐一吊上山去,然后组装起来架设在鲁克赖丁·库沙要塞的城下,向坚固的“鹰巢”展开猛烈轰击。旭烈兀一声令下,“鹰巢”的城墙很快在轰击中坍塌,数十架投石器一起开火,将重达百斤的圆石准确地砸在城墙上, 很快使数十米长的一段城墙坍塌。

按照蒙古人的惯例,不降者杀无赦,结果自然是城灭人亡。蒙古大军将末代“山中老人” 鲁克赖丁·库沙的城堡团团包围,旭烈兀对其发出最后通牒,鲁克赖丁·库沙见大势已去,自缚出降。

旭烈兀终于在1257年年初消灭了易司马仪派教徒,

旭烈兀命令他去朝见蒙哥汗。但鲁肯艾丁是谋刺大汗的大罪人,蒙古人岂会放过他,行到中途,负责押送的蒙古兵就把鲁克赖丁·库沙杀了,鲁克赖丁·库沙全族被斩于加兹温,不留一人。其他投降的阿萨辛人,无论老幼,也都被旭烈兀尽数屠灭。

后呼罗珊蒙古大将以征发民兵为名,将库希斯坦的易司马仪教徒全数杀死,其在他处之易司马仪人亦遭屠杀之命运。“刺客”教派其它的据点闻风而降,但仍然有不少负隅顽抗,蒙古大军又花了近两年时间,把阿萨辛人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外高加索等地的一百多座“鹰巢”全部攻陷捣毁。阿萨辛人只在叙利亚还剩下一点残余势力,后来埃及的马穆鲁克苏丹拜巴尔斯征服叙利亚,又把这点残余势力扫荡干净,嚣张了两百多年的“阿萨辛”之名遂在历史上彻底消失。 

旭烈兀铲除“刺客”教派受到中、西亚人民的广泛颂扬。同时期的波斯学者诸瓦尼(Juvaini)写道“世界被净化了”;五百年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认为,蒙古西征消灭“刺客”教派,“可以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一大贡献。”勒内·格鲁塞亦认为:“蒙古人消灭了阿萨辛派,对文明和秩序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