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说】 一个努力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汗流浃背、咬紧牙关,最后瘫倒在地……努力给人的感觉,总觉得会特别累,特别辛苦。这让很多人,一看到“努力”二字,就有点畏畏缩缩,想打退堂鼓。有没有想过,你可能真的误解了“努力”。 最好的努力,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努力才能可持续?今天推荐的文章,就来告诉你答案。 — 到底怎样才算努力? — — 这也许是你看过的最好的解释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看到别人那么努力和上进,总会很受鼓舞跟激励,可是内心里又觉得那样的生活过起来好累。
只不过我们嘴上不会这么说罢了。
因为我们通常对自己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啊。看看我们从小到大是怎么走过来的就知道了:
发现没有,我们大部分人都过着被逼着去努力的生活,认为:努力=累,努力=受罪,内心里都在想着:老子要是有钱了,才不过这种生活呢!
然后,在这种想法下,真的就一直过着“努力=累”的生活:
为什么努力起来总是这么累! 我们可能处在一个“努力”的围城里
自己过着这么努力、这么累的生活,然后居然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努力:他们每天5点就起床啊,好努力,好累;他们周末还在学习啊,好努力,好累;他们工作之余还看书写作啊,好努力,好累……
关键是,很多廉价鸡汤还特别爱奉承这种观点,成功人都是比你付出多好几倍的努力的。你看球星科比在洛杉矶,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多努力啊;你看,据统计,大部分500强CEO每天5-6点起床是常态,不少还是4点就爬起来的。
你再看看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道理:你只看到成功人士舞台上的风光,却从没有看到过他们背后的血泪和汗水(多累啊)。
为什么作者这么爱讲这种拼尽全力努力的故事(比如咪蒙),而看的人也津津有味呢?大概是这三方面原因吧:
看似皆大欢喜的一个循环啊,可你想过没有,这些故事的主角、作者和读者们,只是共同创造了一个努力的围城:你不努力的时候,有的故事会告诉你,进到努力的围城里就能成功了;当你进到努力的围城里了,你觉得一切都好累,看不到努力的尽头,于是你又想逃出这个围城。
我们的一生,就这样在围城里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偶尔努力一把感动一下自己,然后当自己努力到累得不行的时候,又逃出来,继续浑浑噩噩地活着。
真正的努力是什么样的
上述情况其实有点可悲,第一是真的误解了努力,并把“努力=累”践行到底;第二是真的误解了故事,并把那些“故事+鸡汤式结论”当成人生哲理。
先说说为什么误解了“努力”。其实有个道理很简单,人生是一场长跑,长跑最重要的是合理分配体力,稳步前进。而上面所说的人生状态,往往是断断续续在人生路上“用尽全力进行短跑”,每次用力太猛,必然要停下来休息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会很容易累。随着时间推移,肯定是稳步前进的人跑得更轻松,而且跑得更远。
真正的努力其实是:从不用力过猛,但永远积极向上。
其实那些看着比你更“努力”的人,他们早上5点起床,坚持运动,坚持学习看书写作,周末还在工作。如果已经形成了习惯,有着自己稳定而积极的时间管理观念,真的不会“累”,反而可能每天过得更有斗志。
人的身体其实是适应规律性行为的,你的努力太“累”,往往不是努力让你劳累,而是你的努力太不规律了。
再说说为什么我们会误解“故事”。故事虽然有趣、励志,但它一定是特例啊,特例就意味着必然不是普遍规律。你按特例的模式去努力,就像你在学习的时候总去玩命做难题,可分数比例最多的普通题型却没掌握,而做难题又常常让自己精疲力尽。看似比谁都努力,但最后考试却依然拿不到好的分数。
我可不是在否定“故事”的意义,我们的人生肯定需要故事去滋润、激励跟充实的,但你千万不能把故事的结论奉为圭臬。
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最可靠的还是逻辑和概率。逻辑告诉我们“一个特例的样本是无法归纳推理出有效结论的”,概率告诉我们“小概率事件会发生,但大概率的事情才是可靠的”。
所以啊,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你得学会正确理解努力,并采用正确的方式,也就是得多学习经过大多数人检验得出的“原则和方法”。那些有趣的故事,努力到让人心痛的故事,看看就好,但要知道那并不是你的生活,除非有一天你也被逼到一样的境况中。
其实大部分把生活过得很好的人,虽然没办法在那些故事里出现,但是他们就是一直在稳步前进,一直在保持努力的状态。在他们那里,努力从来不是累,努力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必然的生活方式。 文 | chiuson,微信公众号:chiuson(soberchiuson)橙子想说 不求速成 不相信速成 一门手艺或学问 没有十来年的时间 可能很难精通 慢慢来 不跑得太快太累 也不停得太久太懒 有前行的节奏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