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丘子歌》明·高启

 轻风无意 2016-08-12

作品原文

(1)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终日苦吟,间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诗淫之嘲(2)。青丘子,臞而清(3),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4)。何年降谪在世间(5),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6),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7),不肯掉舌下七十城(8)。但好觅诗句(9),自吟自酬赓(10)。
田间曳杖复带索(11),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12)。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13)。头发不暇栉(14),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15)。不忧回也空(16),不慕猗氏盈(17)。不惭被宽褐(18),不羡垂华缨(19)。不问龙虎苦战斗(20),不管乌兔忙奔倾(21)。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搜元精(22),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23),坐令无象作有声(24)。微如破悬虱(25),壮若屠长鲸(26),清同吸沆瀣(27),险比排峥嵘(28)。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29)。高攀天根探月窟(30),犀照牛渚万怪呈(31)。妙意俄同鬼神会(32),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听音谐《韶》乐(33),咀味得大羹(34)。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35)。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叩壶自高歌(36),不顾俗耳惊。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37)。但愁欻忽波浪起(38),鸟兽骇叫山摇崩。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39)。不容在世作狡狯(40),复结飞佩还瑶京(41)。[1]

作品注释
(1)诗人以诗自状其耽于吟咏之狂态,心与物游之妙趣,运笔矫健奔放,游止自如,表露出一种炽烈的豪情。
(2)诗淫:诗迷,深嗜诗者。淫,沉溺。
(3)臞(qú渠)而清:清瘦貌。臞,清瘦。
(4)五云阁:神仙居住的宫殿楼阁,有五色瑞云缭绕。仙卿:仙官。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5)降谪:谴罚贬降。
(6)蹑屩(nièjuē聂决平声):谓远行。蹑,踩。屩,用麻、草做的鞋。《史记·范睢列传》:“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
(7)“不肯”句:不肯为微薄的俸禄而趋奉于官场。五斗米,低级官吏的薪俸。《晋书·陶潜传》载,(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8)掉舌:卖弄口才,摇唇鼓舌,指游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尝谓韩信曰:“郦生(郦食其)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馀城。”
(9)但好:只喜欢。觅诗句:苦吟,寻找诗句。杜甫《又示宗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10)酬赓:以诗词酬唱应和。
(11)“田间”句:在田野里拄着拐杖,垂着衣带边走边吟。《
列子·天瑞》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12)鲁迂儒:鲁地迂腐的儒生。《汉书·叔孙通传》载,汉王并天下,叔孙通征鲁诸生三十馀人制定朝仪,鲁有两生不肯行,曰:“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楚狂生:指佯狂避世的隐者。《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后常用来通指狂士。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13)兀兀如被酲(chéng澄):昏昏沉沉如同醉酒。兀兀,昏沉貌。酲,病酒。
(14)栉(zhì治):梳理。
(15)果:竟然。
(16)不忧回也空:不会因颜回那样贫穷而忧。《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屡空,经常贫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7)不慕猗氏盈:不羡慕猗顿那样的巨富。猗氏,猗顿。《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盬盐起。”裴骃集解:《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质□。’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
(18)不惭被宽褐:不因为穿着宽大的粗布衣服而羞惭。褐,古代卑贱之人所穿衣服,也用来代指卑贱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19)不羡垂华缨:不羡慕仕宦者华美的衣冠。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
(20)龙虎:喻乱世的英雄豪杰。
(21)乌兔:指日月。古代神话传说日中有乌,月中有兔。左思《吴都赋》:“笼乌兔于日月,穷飞走之栖宿。”
(22)“斫元气”二句:元气、元精,指天地间的精气。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
(23)“冥茫”句:谓作者的神思驰聘于苍茫无际之间。冥茫、八极,均指极远无际。心兵,为文为诗的神
思。心感物而动,如应外敌,故曰心兵。韩愈《秋怀》:“诘屈避语穿,冥茫触心兵。”
(24)“坐令”句:使难以形容的情景有声有色。坐令,致使。
(25)破悬虱:击中空中悬挂的微如虱样的东西。语本《列子·汤问》载:纪昌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学视而后可。”昌以□悬虱于牖,南面望之。“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26)长鲸:鲸鱼。
(27)沆瀣(hàngxiè行去声泄):夜间的露气。屈原《
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28)峥嵘:高峻的山峰。
(29)轧轧:生机始发貌。
(30)天根:星名,即氐宿。月窟:传说中月的归宿处。杨雄《
长杨赋》:“西厌月窟,东震日域。”刘良注:“月窟,月出穴也,在西。”
(31)“犀照”句:《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多怪物,峤遂□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犀照,燃烧犀牛角照明。牛渚,山名,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山脚突入长江部分为采石矶,也称牛矶。
(32)俄:瞬间。
(33)听音谐《韶》乐:诗歌的音韵犹如《韶》乐一样和谐优美。《韶》,相传为虞舜时的乐曲名。《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34)大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35)金石:钟磬类乐器。轰铿:发出轰鸣铿锵的声音。
(36)叩壶自高歌:《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叩,击打。
(37)“欲呼”二句:据《
博异志》载,贾客吕乡筠善吹笛,月夜泊君山侧,命酒吹笛。忽有老父挐舟而来,袖出笛三管,其一大如合拱,次如常,其一绝小,如细笔管。乡筠请老父一吹,老父曰:“大者合上天之乐,次合仙乐,小者老身与朋侪所乐者,庶类杂而听之,未知可终曲否?”言毕,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鳖跳喷。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噪,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引满数杯,棹舟而去,隐隐没于波间。”诗即用此典。
(38)欻(xū虚)忽:忽然,形容迅急。
(39)白鹤:传说中的仙鸟。
(40)狡狯(kuài快):嬉戏,变化。《神仙传》说麻姑掷米成珠,王远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复作此狡狯变化也。”
(41)瑶京:传说中天帝的京城,为神仙世界。[1]

作品鉴赏
这首长歌,磅礴跌宕、神韵飞扬,实在深得李太白诗中风韵,和太白的《
襄阳歌》《庐山谣》相比,也不逊色多少。
从这首诗中,高启和李白一样,也十分自傲。上来就说自己“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和李白那句“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是如出一辙的。然后说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去当官,也不肯花言巧语地游说于贵人之前(“掉舌下七十城”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而是自顾自地觅诗闲吟,田间农夫见了嗤笑,他也不理不顾。
接着从“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开始,用了一大段来形容自己苦吟中的状态,早晨吟诗能忘掉腹中饥饿,晚上吟诗能散掉心中不平,诗人忘情地投入,仿佛喝醉了酒一般,头发也不梳,家事也不管,小儿哭也无心照顾,客人来了也忘了迎接。他不担忧像颜回那样贫困,也不羡慕猗顿那样的巨富,不因为穿着粗布衣服而羞惭,也不羡慕华美的衣冠。
诗人完全沉浸在这样一种创作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诗人心游八极,细微处如破虱虫,宏大处如屠长鲸,如探月窟,如见万怪。种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只有自己知晓。当真是“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最后诗人说自己做的诗惊天地、泣鬼神,鸟兽骇、山岳崩,结果天帝恼怒,又派人将他接回了天上。收尾时,一样的豪迈健举,不乏英爽之气。其中“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等句,我觉得都是自李白、李贺之后,难得一见的好句子。
然而,高启虽有太白之气度,有太白之雄才,可惜他却没有生在大唐时代。在唐代,虽然李太白的狂傲一样不为世所容,但唐明皇对他的处理只是“赐金放还”而已,至于后来,李白投永王搞“分裂”,闹腾得也实在过分,流放
夜郎也算不得多冤枉,何况不久就遇赦而归了,太白还是可以落得善终。[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启,明诗文家。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邱子,长洲(今苏州)城北人。与王行等号称“
北郭十友”、“十才子”。因其博学工诗,无书不读,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张士诚据吴,名士多被征用,他独依外家,居角直吴淞江之青邱。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命教诸王。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擢户部右侍郎,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辞归。赐金放逐。靠授书自给。苏州知府魏观是高启在修《元史》时的上司,旦夕延见甚欢。魏观因疏浚春秋吴王乘锦帆船游览的锦帆泾,在原苏州府署、后为张士诚王宫的废墟上重建苏州府署,被告发为“基兴灭国、泾开锦帆”,“心有异图”。朱元障以“非时病民”、“兴既灭之基”罪,处死了魏观。高启因与魏观交好,迁居城中夏侯里,为新建苏州府署写了上梁诗和上梁文,被视为同案犯,一同在京师被腰斩,年仅三十九岁。《明史》有其传。高启从政不到两年,一生主要活动和贡献是在文学方面,其中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高启喜欢诗,早年住城北时为“北郭十友”之一,后又成为“吴中四杰”之冠。高启的诗,在艺术上取法前人,转益多师,“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后竟达到“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的地步。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高太史大全集》、《槎轩集》、《缶鸣集》、《高太史凫藻集》、《高青邱集》、《青邱诗集残存》、《高季迪诗集》、《姑苏杂咏》、《扣舷词》等。[3]


文章来源:点击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