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保定”遐想

 思考力_行动力 2016-08-12
保定这座千年古城和“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之下,正筹谋着重新崛起。



文│本刊记者 郝 杰


过去两年,保定给外界的印象从仅有的“驴肉火烧”,到“副中心传闻”、“突然飙升的房价”以及“令人揪心的空气质量排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保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在敲打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意志。


“沉睡”太久,突然被唤醒的保定显然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2014年,保定站在风口浪尖、舆论漩涡,被束缚了手脚;2015年,保定开始在各方面发力,协同发展成效初显。2016年,保定已经探索出创新的发展模式,向真正的“大保定”迈进。


市长马誉峰一直保持精神紧绷状态,未曾松懈。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保定市产业体系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版图,打造保定产业升级版。在他看来,保定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历史性的,并且这种历史性的程度不亚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东和本世纪以来的天津滨海新区。


他还喊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来到保定,一切搞定”。


除去自信,保定还有了底气。 


打造保定产业升级版


2015年,对保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保定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保定有了确定的角色定位,并把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作为自身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保定的努力与变化显而易见。首先在交通方面与京津拉近了距离。京石高铁、津保城际建成通车,张石、保阜等高速全线通车,京昆高速与北京顺利贯通,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京津保地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市长马誉峰不止一次提出“保定要打造创新之城”,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创新,正在保定的土地生根发芽。据保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定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151家,居河北省第二位。在保定高新区朝阳大街上,打造了一条长3公里的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豆芽创客空间等孵化器和创业机构在这里驻扎,成为了保定的创新标地。


从保定到“大保定”,这个城市还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更名,清苑、满城、徐水撤县设区,主城区面积扩大8倍,市区人口由119万增加到280万,至2020年即将达到300万。远期目标2030年为500万以上,届时保定将成为特大城市,成为京津冀仅次于京津之后的人口大市。这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深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它需要保证的除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还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2014年,保定市空气质量排名全国末位,成为市长马誉峰的一块心病。保定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信息》表示,集中供热率低(包括县城),城中村和农村散烧燃煤污染严重,扬尘污染严重是保定空气质量差的元凶。保定市开展的大气污染治理十项攻坚行动已经取得了成效,2015年,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27天,比上年增加4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29天。


保定市林业局副局长甄壮平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表示,保定市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去年12月14日,保定市政府和林业大学签署了校内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建立北京林业大学白洋淀生态研究院。“另外还要打造一个京南花谷,华北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把国内和国际经验融合在里面。”


在甄壮平看来,保定对生态建设投入很大,2020年规划,森林覆盖率达到35%,这也是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保定的生态地位在河北省比较落后,现在是在补过去历史的欠账。”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给保定扶贫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解决过去传统扶贫解决不了的问题。“应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来带动山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市长马誉峰提出,保定的七个贫困县,在今年将实现68所寄宿学校全覆盖。保定市扶贫办副主任彭拴准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表示,保定市扶贫攻坚探索出一些创新模式,如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保定军校广场


得天时,汇地利,聚人和


从北京西站坐高铁到保定东站,只需40分钟车程。走出保定东站,一座名为“京畿之门”的高大建筑矗立在广场中央,提醒人们这座城市特殊的地位。


保定在元朝即被赋予“永保大都安定”之意,这里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历史上燕昭王复国中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省会,为清代八督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为河北省省会的保定却经历了“迁都”波折,河北的省会城市一度从保定迁到天津,又迁回保定,最后搬到石家庄,在这样的动荡中,曾为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保定,渐渐被湮没。


如今的保定又站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口,“现在的保定应该是得天时,汇地利,聚人和。”市长马誉峰感慨道。


保定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却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除了显而易见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保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明显强于河北省范围内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力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保定的产业基础全国领先。且产业结构较轻,现代产业体系合理,培育形成了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拥有长城、英利、巨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保定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软实力,有17所高等院校,大学生25万人。


目前石家庄的人口有400多万,保定扩区之后,其发展空间已经与石家庄相差不大,这为其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可能。


共建园区、筑巢引凤、政企合作、企业联姻、托管模式、创新联盟,两年来,保定已探索出六种模式,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给保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和深远的影响。保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实施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环境支撑三大主体战略,突出把城市做大、产业做强、生态做美、民生做富,积极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功能,聚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这并不是空谈。


4月末的一个午后,一批来自深圳的企业家走进了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一端的直隶总督署。李卫、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当年权倾朝野的一代总督们,都曾在这里办公。深圳企业家们饶有兴趣地听着这段历史,信步在总督署的前庭后院,仿佛时光倒流了一般。


“来到保定,一切搞定”让这些来自南方的企业家们印象深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显然已成为一个重要角色,保定市政府的诚恳姿态也吸引着他们来到这里,寻找新的商机。


千年古城正重新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