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南阳城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脉

 老刘tdrhg 2016-08-12

探寻南阳城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脉

 

作者:赵林蔚   来源:《南阳日报》

探寻南阳城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脉
探寻南阳城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脉
探寻南阳城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脉 

 

当那些历史和故事渐被遗忘,让我们——

 

以地名为钥  共启城市人文记忆

 

【编者按】

 

承载着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地名,既具有地理标注的现实意义,更是其内涵底蕴的真实写照。本期记者将与你一起关注南阳城区的历史地名,感受其背后隐藏的城市记忆、历史文脉。

 

一个城市的形象,不仅要山清水秀,而且还要有文化特色。随着南阳城市建设的推进,一个个新地名层出不穷。近日,申伯公园的筹建让不少居民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南阳历史文化名人、典故伴随着新地名“涅槃重生”,成为有讲头、有意头的城市名片,助力南阳形象脱颖而出。

 

好地名背后都有一段精彩故事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诗经》中的这句话,将申伯与南阳紧密联系起来,2800年前,从修建申伯宫室的那一刻起,南阳的城市文明拉开序幕……如果不是听说要建申伯公园,居民郑先生可能不会专门通过百度查找“申伯”的信息。近年新建的梅城公园公布命名后,也有很多年轻居民询问是否因南阳老城墙“梅花寨”而得名。有关部门表示,如此命名旨在“尊重历史,保护遗产,延续文化,营造生态”。梅花寨现仅存南侧数百米墙基,是南阳老城的内城城墙遗址,它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仅存的“城”的标志,梅城公园的价值不言而喻。

 

除申伯公园、梅城公园外,范蠡路、信臣路、两相路、南都路、杜诗路……这些近年来的新路名,也让不少南阳人既新鲜又好奇。“其实也好啊,如果不这样起名,谁知道呢?谁会去百度了解这些南阳的历史名人?”在采访中,年轻人虽对这些新地名接受度有争议,但也会主动了解。小许是“新南阳人”,她说:“我原本是路痴,要求很简单,路名就是指路,看到新路名很吃惊,没想到这么多历史人物都与南阳有关系,补历史课是必须的。”而老南阳人李先生则是典型的“怀旧派”,他认为,地名只有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特点,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脉,以历史名人、典故留下南阳的历史记忆,非常有意义。

 

好地名是得天独厚的城市名片

 

一条路的名字,就像是为这条路下了一个定义,这条路的特色、品位尽在其中。那么,给一条路起名的程序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地名办负责人,他表示,在初拟一条路的路名的时候,有关部门会召集熟悉当地历史,对路名有一定文化研究的人来共同商讨,是与省、市专家群策群力的结果。达成一致意见后按照相关程序,经上级批准后依法命名,做到集思广益、慎重命名,经得起时间、历史的推敲。

 

一条路的名字可以有很多个方向,文化意味、意境、通俗好记的程度,都会成为考虑的标准。那么,哪一条考虑得最多呢?他给出了答案:“好找易记、通俗易懂、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应该是要遵循的。特别是以人物命名的道路,根据有关文件的要求,原则上要在历史文化上找灵感,用历史名人命名。”以杜诗路、信臣路为例,杜诗、召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南阳人常说,先有召父后有杜母,这就是父母官的来历。“当时命名时我们也有疑虑,觉得这两个人没有诸葛亮、张仲景等人有名。”命名后,很多本地人是通过这两个路名才了解他们的,这样的路名就是有讲头、有特色的,展现出南阳历史更多的内涵、底蕴。

 

好地名应完美诠释城市内涵

 

地名是对城市氛围最好的诠释,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专属密码。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南阳人对于地名有独特的看法。有人建议以南阳的历史名人命名,如子牙路、岑参路、释之路,有人建议打造浪漫城市氛围如丽华路、西施路,还有牛郎路、织女路,有人建议在公交车站牌上对特定地名进行释义、推广……

 

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这个命题关注度很高、共识度很低。就南阳历史文化名人、典故来说,市地名办还专门建立了地名库,优中选优。下一步,将为南阳城区近20条新道路命名,希望更多居民、专家结合南阳的历史、文化、地理情况提出宝贵建议,为我市道路命名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共同打造更有“文化范儿”的南阳地名。

 

记者手记

 

让地名更有文化味儿

 

历史就是文化,文化足以让我们自豪。给人起名向来不是马虎事,一个地方起名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它一定会和城市的历史与人文相交织,它彰显着本地人的文化修养。

 

南阳境内人文景点、历史遗存颇多,在此间寻找灵感,南阳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城市大发展和街道的改扩建,南阳新增许多街巷、地标建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新命名的街道,有别于过去的工业路、人民路、工农路等,出现了范蠡路、两相路、信臣路、杜诗路等,皆有历史出处,传承了南阳文脉,彰显出文化魅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为地名这事操心的南阳老百姓真不少,可是主动参与提建议的人并不多。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就会产生感情,就像家一样,对于这个家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正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所说,集思广益才能起出好名,要起出有韵味的地名,需要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共同思考,共同推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