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绍兴则水牌村 即将消失的千年渔村

 gudian386 2016-08-12

傍晚几艘小渔船踏着夕阳返回则水牌村庄。李瑞昌 摄

站在浙江绍兴市区昌安门外(旧时绍兴城北一座古城门)两公里的则水牌村大桥头,放眼望去,全村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棚户连片,脏乱不堪,明显落后于市区其他农村……尽管如此,这个房子低矮、小巷弄堂曲曲折折、让许多外地人迷路的村庄,却有着2500多年的辉煌历史……

傍晚几艘小渔船踏着夕阳返回则水牌村庄,河中游泳爱好者戏水。李瑞昌 摄

则水牌这个古地名,原意为“测水牌”,是用来测量古鉴湖下游水位,便于河水上涨或者干旱的时候及时调整河网水位,使下游数万亩良田能够旱涝保丰收,因此相当于现在水文站的角色,它的存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则水牌(旧时称为巫山里)先民已在湖湾江汊中生息,代代繁衍。

傍晚一艘刚从水产品批发市场返回的渔船正从则水牌大桥下快速驶过。李瑞昌 摄

2500多年过去了,承载着渔业、造船业、水上运输业等发展史的则水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已经显得苍老不堪,格格不入,唯一的出路——整体拆迁就成为她的最终归宿。则水牌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古鉴湖湖水以及浙东古运河在她身旁缓缓流淌,也为她撑起了她几千年的富庶。据载,在南宋,依水而存的则水牌村,因盛产鱼虾、稻米等,为闻名越州的大村落。这里沿河建街,集市小有规模,为越州境内富裕之村。

水牌村桥是沟通两岸的纽带。李瑞昌 摄

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则水牌村的许多年轻人纷纷将房子转向市区或者宽敞的外地,于是整个村落逐渐变成了一个老年人聚集的空壳村,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吸引了许多外地打工者前来租住。因此,目前在则水牌村原住民1.2万人,但外来人口却有2万多人。

下午,一位村民正艰难地骑着电动车从狭窄的小巷中穿过。李瑞昌 摄

则水牌村大部分村民世代捕鱼为生。据一位老年渔民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几艘小渔船,最多的人家甚至有四五艘渔船,比现在的电动车还要多。那时,绍兴城乡道路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在河道纵横、湖泊众多的水乡,划船远比走路方便许多。而且,由于河水还没有受到污染,因此,村民捕捞的鱼虾非常抢手,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

几位外地小孩正在家中玩耍。李瑞昌 摄

随着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不可避免地也带来许多污染,水质被严重污染后,许多水域鱼虾大量减少,渔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再加上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鱼虾等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部分渔民转行进行水产养殖。而真正的渔民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的古稀老人了,他们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左右划着渔船出发去撒网捕鱼(有时晚饭也要老伴送到船上),直到凌晨四、五点左右满载而归。早晨回家后先整理鱼货和渔具,许多鲜活的鱼虾就会叫老伴拿到农贸市场及时销售,其他的鱼虾则先洗净、去除鳞片、内脏,再腌渍,过几天后再在阳光下翻晒。等干燥后也到集市上出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

几位大妈正在家门口织网。李瑞昌 摄

与远处迪荡新城形成明显反差的则水牌村一角。李瑞昌 摄

曾经是周边村庄眼中的佼佼者(指村民的富裕程度),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羡煞许多外地村民。如今却因道路狭小、交通拥堵、人口密集、住房紧张、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环境卫生脏乱差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松陵则水牌,马桶沿路摆。”《绍兴市志》收录的这句谚语广为人知。遗憾的是,直到2016年的今天,则水牌地区脏乱差的面貌至今依旧。

几位村民正从晒满鱼干的则水牌村大桥上穿行。李瑞昌 摄

则水牌村拆迁现场一角。李瑞昌 摄

则水牌村工地内施工人员正在为修筑道路而准备。李瑞昌 摄

渔船被废弃在河道,景色惨然。李瑞昌 摄

则水牌村河边仍保留过去祭祀的宗祠。李瑞昌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