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6-08-12

  儒家巨匠开悟所达境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它内圣修持的自身追求的则是达成完美的 道德人格--圣人人格。

  儒家的内圣修持--既是明体、明体证悟---开悟之学,也是上一篇所说的内圣修习的学问。中国的学术思想是崇奉孔子的,孔子学说虽然演绎了各种应时的儒家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就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儒学统帅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它的经典到现在仍时信口拈来的出世信条,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但是儒学的主旨, 。。。一言以蔽之,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儒学就是人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它是立足于人自身修养基础上,进一步倡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儒学的最终归趣是在”济世、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要”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意思呢就是内圣修习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什么是内圣呢,内圣成于内,是主体的自我修养,包括徳、能、学。

  孔孟之后,宋明理学兴起,自孔孟以来,到宋明理学兴起,乃儒学思想之一重大发展,举凡形而上的安身立命之学与形而下的经世济物之学,都是他们研究的范围,其学问之广度,实可概括“天、人、事、物”四大领域工程明道特定名为“道学”。

  南宋理学诸儒除陆象山外,无不沿用这一名称。象山意谓道学所言者,不外天人事物之理,故又创“理学”之名。待明代王阳明崛起,以其良知哲学纯为心地工夫而来,故由更名“心学”。清初黄梨洲作“明儒学案序”,谓程朱多言理,陆王多言心,特以“理学”‘心学”为程朱、陆王之分野。晚近梁任公则合程朱、陆王之学,统称为“宋明理学”。''''''但细为剖析,这名称亦欠妥适。.. · · · · 因言理学,侧重程朱思想;言心学,则侧重陆王思想。二者确有不同,甚难概括。故张君劢等先生特易名为“宋明新儒学”。

  就儒家思想言,宋明新儒学的的确确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次重大发展。

  中国人文思想,自孔孟以来,发展到宋明儒,始终保持一贯的特性,即追求人生真理为目标的,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使命,以求诸己的体验为工夫,故其特性与现代科学极为相似。

  心性问题,自孟子发端以来,至理学兴起,才达到精微 · · · · · ·

  在这里我们提到本文的主角了---王阳明。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代表人物。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多与多数的宋明理学家一样,经历了”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思想历程,人仕之后,路人坎坷的政治生涯,34岁时,他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冒死抗谏,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为此受廷杖下狱,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做一个小小的驿丞。

  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他日夜默坐,动心忍性,思考圣人处此将何所为,在一个夜间他忽然大悟,“不觉呼跃,从者皆惊”,从此建立了与程朱学说完全不同的哲学,后人称此为“龙场悟道”。此后,他虽为明王朝建立了奇功大业,但他本人却展遭还陷谗滂。在“百死千难”的政治危机中,他坚信自己的良知,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无论是居家休养还是戎马倥惚,他都广收弟子,因材施教,宣传他的思想。他的学说虽受到压制,却在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笼罩了整个明中后期思想的发展。

  王阳明富于创造精神,他的哲学一脱当时程朱派的经院习气,具有种勇往直前的气概,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他能像禅宗大师一样用某些令人惊奇的指点方法使人领悟,他的思想盈溢着生命的智慧,因而十分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那么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得到了什么?,令他焕发崭新的生机,这是内圣修习的关键问题,孔孟,宋明程朱,在儒学可谓人人难望其项背,但是阳明先生何以自己鲜明的本色,是儒学达到新的高峰,阳明先生对本体的认识,即'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有多了这份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

  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在用中求本体,王阳明以良知说心: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灵觉,即良知也。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尘。良知即未发之中,既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

  证悟的修习自此成为了新儒学修习的核心内容,甚至成为儒学发扬光大的至今的内在支柱,如前所述儒学最终是人学为本,即内圣修习为主,那么内圣修习的主要任务是一人的自身的现实生命作为修习的对象,更深入一些既是以真心体验人的本体为对象的,阳明先生的“心”儒学,解开了圣修之学、传统儒学的神秘面纱,使世人更加容易的步入到内圣修习的殿堂。

  阳明先生有此豪言:今诚得豪杰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馋忌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这是本文所期盼的。

  最后我们还是以本文中一句话来结尾:内圣修持的自身追求的则是达成完美的 道德人格--圣人人格。


  更多阅读:(一)、从养气入手的内圣修习门径

  (二)、圣修浅议---传统文化挖掘实践创新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