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临灭绝的满族民间刺绣

 渐近故乡时 2016-08-12
  刺绣是满族民间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

  满族刺绣实用性强,在日常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它吸收苏绣、蜀绣、广绣等汉绣之长,将其与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的特点和风韵。

  满族刺绣材料以纱或缎织物为主,自织布和青白布为辅;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或对等呼应;内容丰富多样,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构图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技艺法则,层层剥皮,疏密相间,做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本文主要就满族民间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所用材料以缎、纱和粗布为主,制品多为生活实用品,主要包括绣花衣、绣花鞋、绣花帽及荷包、烟袋、披肩、桌围等。技法多样,既有扎绣、锻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繁复的绣法,又有套针、抢针、乱针、长针、锁针、花针、扎针、纳针等丰富的针法。

  其中,割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特色绣法,刺绣时把两块坚挺、厚实的面料紧贴在一起放在撑子上,然后用扎针的方法正反面走线,同时根据画面需要不断变换各色彩线,针脚尽量紧靠一起,并适当掌握彩线的松紧度,扎好后,用宽刀从两块刺绣中间将彩线均匀隔断,即成左右对称的一对绣品。

  满族民间刺绣在题材上贴近现实,手法上不拘一格,技法上灵活多变,生动展示了满族社会生活风貌,具有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满族民间刺绣《柳树妈妈》

  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主要流传于满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它通常取家织土布作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蓝、白4色为主调,包括图案设计、选择材料与工具、花样上布、绣布上绷、绣花、整理和装裱6个步骤。绣品以虎头帽、头帕、衣裙、鞋帽及荷包、香囊、门帘、枕顶等生活实用品为主,也有嫁衣、寿帐和戏曲行头等礼仪节庆用品。


满族刺绣

  满族刺绣一方面保留了女真人以皮革作补绣的朴拙工艺风格,有“生命树”、“嬷嬷人”和满族神话传说等许多具体体现萨满文化的图案和内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汉绣刺绣技艺和文人绘画的艺术营养,在粗犷的风格中融入细腻成分,显示出当地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满族民间刺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深受当地广大民众的喜爱。

刺绣作品

  随着萨满文化逐渐消亡和老一代刺绣艺人相继离世,加之机械工艺逐渐取代手工工艺,满族民间刺绣濒临灭绝。为保护和发展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相关文化部门积极扶持满族民间刺绣团体,广泛开展技术传播,培养传承人,深入民间搜集资料,参加刺绣展销会,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等方式,为满族刺绣的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空间。


如何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