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源]安化黑茶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

 寒山茅舍 2016-08-12

本文编号:08

1.中国的第一个黑砖茶厂诞生在安化
据彭哲汉《手抄本》记载: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后,安化黑茶滞销,西北茶荒严重。在省份茶叶管理处时任茶贷课长的彭哲汉(安化小淹人)忧国忧民之心涌在心里,口占诗二首就反应了当时的情况:
(一)
七七事变国难临,抗战军兴国土侵;
安化黑茶无人问,西北茶荒日益紧。
(二)
传统产销西脱节,产地压制是良策;
排难公关试压成,建厂创制抗战争


2.唐家观

古时的唐家观不仅是商贾云集、茶市繁荣的小镇,同时也带来了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各种文化习俗在这里相互交织,形成了唐家观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唐家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较为丰富,如有惜字炉、兴隆茶亭、王爷庙、回龙寺、九乡庵堂、吉氏宗祠、廖氏宗祠、湘乡公馆、邵阳公馆、青石板街、耶稣教会、福音堂、万寿宫等,其中唐家观还有刘少奇同志来安化开展地下工作曾经住过的“廖如愿炭行”。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山蛮碧秀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唐家观的文化特色,自是商人、茶人栖息的好地方。有颂为证:
“地处资江北岸,三水环抱,五马奔腾。千年演绎,注坎盈坷。青石小街商贾聚庙,会馆、高墙林立。商号鳞次栉比,吊楼高悬,倚江枕壁。上街、下街、边接、兴隆横街排列有序。白日人流如潮,夜晚灯火通明,历有不夜城之美誉。其时酒香百里,炭销三湘,茶飘五岳,民风淳朴,人物浩繁,遍布南北,留洋海外。真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堪称三湘四水之胜地也。”


3.安化茶业
安化茶业兴盛时,每当茶叶上市,茶商云集,制茶及为茶业服务的人等激增。光绪戊申秋八月,陕西试用知县刘翊忠曾在黄沙坪赋诗感茶事:“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4.晋茶商
山西不产茶,但是茶庄(号)是明末-清至民国晋商经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行业。那时,山西之所以如大德诚、长裕川、大德兴、永聚祥、等一代商贾,除了在《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记载的“为标准化操作规程的一条龙经营模式”外,在《行商遗要》中,记述了晋茶商经营茶业的商德和诚信。
《行商遗要》记述原文如下:
为商贾,把天理,常存心上。
不瞒老,不欺幼,义取四方。
领东本,遵号令,监制茶货。
逐宗室,照旧规,勤勤俭俭。
诸凡事。切不可,耗费浪荡,
怕的是,遭祸孽,遗累子孙。
行水路,走江湖,跋涉艰难;
勿华丽,学朴素,免惹盗窃,
晚早宿,晨早行,以防不测。
水陆路,遇生疏,最忌相伴;
若同帮,宜逊让,务要尊敬。
5.安化茶亭
安化许多茶亭还广传“仁义礼孝”。安化小淹石门潭的“奉义茶亭”,是1937年由龚怡发尊母陈护英遗命所建,取名“奉义”。陈护英“秉性坚贞,夙怀慈善”,28岁丧夫,抚龚怡发为嗣。见运茶人、行人过此,欲饮无茶,欲歇无荫,临终嘱子:“暂不买田,先建茶亭
”。怡发谨遵不渝,逾四载亭成,行人称便。至今亭房依旧,楹联尚存:
奉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
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

6.湖南坡
云台山大叶茶群体种原生地之一的湖南坡,古时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交易的茶叶从湖南坡运至马辔(pei四声)市(近40公里),有的肩挑,有的马驮,必经古朴的三门风雨廊桥(红军长征时贺龙部曾过此桥,1976年被一次洪水冲毁),在这一条茶马古道上,茶人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清代一位晋茶商见此情景有感而发,以“湖南坡茶”写诗一首流传至今:
湖通四海遍地游,南山松柏永千秋。
坡上名茶仙香味,茶得丰年万古流。

7.黄沙坪
晋陕茶商云集安化经营茶叶,并创建了“山西陕西”公馆。黄沙坪因茶而繁荣,为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茶业兴旺,在清乾隆年间黄沙坪硚口居民集资修建关帝庙,晋陕茶商庆贺乔口关帝庙落成送茶钟一座。不论历史变迁,世道风雨,黄沙坪居民世世代代视茶钟如神灵保护遗留至今,其钟文仍清晰可认。茶钟碑文内容是:
晋陕两省众茶商,募集资金若干,铸洪钟一口,重达千余斤,高168厘米,供大清国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乔口关帝庙永世俸禄。
清 乾隆28年(1763年)
茶钟上还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

8.花鼓戏《烘房飘香》
“烘房飘香”
“满山茶叶翠,
遍岭扬歌声。
一串茶歌一串笑,
声声都到好收成。
喜丰收,心激奋,
烘房内外忙不停。
芙蓉山出名茶,
香飘万里远闻名。
里香我初出茅庐肩重任,
又兴奋又耽心。
为了烘好芙蓉茶,
必须要虚心学习,团结群众,
任务才能早完成。”
这是花鼓戏《烘房飘香》剧中女主角林里香的一段唱词。
20世纪60年代,《烘房飘香》,《打铜锣》和《补锅》是代表湖南参加中南地区文艺汇演的优秀剧目,所表现的是安化黑茶初制加工工艺中提出品质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措施—烘焙茶叶的故事,是根据原安化县文化局干部,作家彭伦乎创作的小说改编的。

9.茶叶收购站
1952年设置的茶叶收购站至1984年茶叶市场开放,在安化茶叶史上,长达32年,对安化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茶叶收购站”也就作为一种茶文化现象载入安化茶叶史册。当年茶叶收购站兴盛时期,反映收购站的“花鼓戏”登上了文艺舞台,如作家阙全芳(安化人)的花鼓戏《新站长》就反映了“茶叶收购站”这一茶文化现象。
茶香(会计)(唱):
春茶丰收传喜讯,
收购站里忙不赢。
党的政策落实好,
大担小篓摆满坪。
只是呀,今天开秤有争论,
都说桂爹评价不公平。
我把意见转告他,
反怪我不懂“茶叶经”。
盼望新站长早来到,
是非曲直要分清。
《新站长》的演出,在安化茶乡影响深远。至1984年虽然完成了茶叶收购站的历史史命,但作为一种茶文化现象,却深深地留在人民的记忆力,也留在茶农的期盼中。

10.安化千两茶
安化千两茶的加工和包装,纯属一系列的手工技巧操作,每支茶分五蒸、五灌、铺蓼叶、贴棕片,由一班青壮年男子踩制,由一个人领号,其他人应和,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风趣、幽默、韵调一致。踩制一支安化千两茶,犹如一场优美的古典舞蹈是技与艺结合的经典,几个大汉如澋吼般呐喊,粗狂而不失韵调,自然而不失节律,有如一支动听感人的民歌:
压起来咧—把扛抬呀!
重些压呀—慢些滚呀!
大扛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动呀。
小扛搅的匀呀,粗茶压成粉呀,
细茶压成饼呀,香茶销西口,
好茶治百痛呀,
黄肿包吃了能消肿呀,
要止泻病喊得应呀,
又止渴来又提神呀,
无名肿毒冒得生呀,
喝它几碗赛雷公呀,
噢哩喂哎喂哩伙呀,
压了一轮又一轮呀......
安化千两茶亦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湖南师范大学蔡镇楚教授所作的《千两茶赋》更是把安化千两茶誉为“世界茶王”、中国文化的化身的绝妙吟唱:
伟哉中华兮,万里茶香;妙哉花卷兮,千秋名扬。
玉叶金枝,吸天地之精气;花格蔑篓,聚日月之灵光。
七星灶里,运转乾坤;资水河畔,创造辉煌。
承潇湘之秀色兮,积力量之阳刚;祈神州之弘毅兮,铸世界之茶王。
大漠之甘泉兮,生命之昌;草原之玉液兮,健康之望。
黑美人兮,湘女情长;千两茶兮,四海飞觞。


11.梅山文化
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梅山文化对安化千年茶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有着梅山文化的深深烙印。茶叶,长期以来作为安化人祖祖辈辈养家糊口和对外交换的物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对梅山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的源泉,留下了大量具有梅山文化特征的茶歌、茶谚、茶联。
十二个月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姊妹双双顶茶园,顶了茶园十二亩,连年望见现娇连。
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摘细茶,姊摘多来妹摘少,不论多少摘回家。
三月摘茶是清明,姐在房中绣手巾,两边绣出茶花朵,中央绣出摘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黄,声声布机插秧忙,插得秧来茶已老,采的茶来秧又黄。
五月采茶茶叶圆,茶兜脚下恶蛇眠,多把金钱挂土地,山神土地把蛇歼。
六月采茶热忙忙,哥哥!你多栽杨柳少茶茶秧,多栽茶来无人采,栽起杨柳好乘凉。
七月采茶秋风起,山中夜月凉如水,请看牵牛织女星,人间天上两欢喜。
八月采茶秋风凉,头茶没有晚茶香,头茶香过三间屋,晚茶香遍九间房。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美酒桂花香,记得那年闰九月,过了重阳又重阳。
十月采茶是立冬,十只茶园九只空,勤挖茶兜多施粪,茶芽逢春满树枝。
十一月采茶白雪飞,白雪飞飞晒郎衣,皮蓬放在高楼上,扁挑放在绣房里。
十二月采茶是一年,包袱雨伞收茶钱,收了茶钱十二串,到了来年三月又团圆。

茶谚
安化山里不作田,三个月茶阳春吃一年。
春茶留一桠,子茶发一把。
雨前宝,雨后草。
宁买安化草,不买新华好。
茶是草,客是宝,茶客不来不得了。
茶园铺秋草,赛过穿棉袄。
若要茶叶产量高,茶园年年铺秋草。
冬天培了土,茶园丰收十有九。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要想茶树长得好,只要年年打届草。
人穿棉鞋脚不冷,茶蔸培土冬不寒。

茶联
茶是梅山好,水缘天盖奇。
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余甘。
名茶之中是珍品,安化黑茶是英豪。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12.湖南第一所茶叶学校在安化
湖南省茶叶讲习所创办于1917年4月,1920年迁安化县小淹,1927年再迁黄沙坪,1928因经费停办,改为湖南省茶事试验场。据茶厂资料记载杨开慧的哥哥杨开志老先生曾经在此任厂长经营,为安化黑茶做出巨大贡献,关于杨老的手记和讲话都完整的保存在茶事试验场里。

13.陶澍与安化茶:
陶澍作为一代名臣,在北京翰林院为官时,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国。嘉庆二十年(1815)春节,陶澍邀请在京消寒诗社成员到自家寓所,共饮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长诗一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叶的特色,历史及其生长培育,堪称安化茶的史诗: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蘖。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勒勒。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黑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篮筐偏山岜。
晨穿苦雾深,晚焙薪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
此诗一出,与会者纷纷唱和,一时传遍京城,安化茶也跟着享誉京师和北方各省。同时也引起了东南各省茶叶产地的兴趣和仿造。

14.左宗棠与安化黑茶:
明清时,安化黑茶运抵陕西泾阳压制成茯砖,再运转甘肃、新疆等地区,但在咸丰、同治年间,陕甘回民掀起抗清斗争,战乱10年,致使经营黑茶官茶的陕、甘、晋商逃散,安化黑茶运销几乎停顿,战事平定后,持引至湖南安化采购,运至兰州。后上书改制茶引制,援引陶澍在官盐经营上发放盐票的办法,要在茶叶经营管理中也实行茶票制度,1873年(同治末年)朝廷准奏后,“改引为票,增设南柜”。之后又为了鼓励茶商运茶,与湖南巡抚协商,凡是领有陕甘茶课的茶商,运茶过境,只缴纳税额的百分之20,其余的百分之80由陕甘负责补贴。这些改革制度的实行极大的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黑茶边销和出口俄国贸易问题,亦为以后变茶供销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5.毛泽东与安化黑茶
1917年7月毛泽东,萧子升外出“游学”途径安化县城。街上店铺、茶馆林立,茶商云集,热闹非凡。进入到一家“来去茶馆”,毛泽东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飘满楼”。毛泽东和萧子升在茶馆坐下以后,各来一杯茶,闻其香,品上一口,味美香醇,连称“好!”“妙!”“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茶馆老板听了,高兴不已,询问他俩才知道是来自省府学堂的毛润之、萧子升先生,对这两位有学问的学生非常钦佩,并索请这两位有学问的学生书写对联一首: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16.彭先泽与安化黑茶
彭先泽是湖南紧压茶的创始人。抗战期间,交通断绝,西北市场砖茶奇缺,安化黑茶,大量积压。彭先泽由于农学知识丰富,又热心乡梓茶叶事业,即就安化黑茶压砖问题广泛调查研究,拟具体计划,力主在安化设厂就地压制砖茶。终于在1940年试制砖茶成功打破了数百年来被认为安化水质不好,技术不行,气候潮湿,容易发霉的说法。结束了长期以来,黑茶产于安化,而砖茶产于泾阳的格局。从此,安化黑茶直畅销西北各省。之后,为打开西北市场,考察运输路线,1941年、1944年两度到兰州实地考察,并与甘肃、蒙古和苏联代表签订供货合同,写出了《西北万里行》在《湖南砖茶》季刊上发表。先后出版了《茶叶概论》、《茶叶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砖茶》等著作,为安化黑茶事业作出了贡献,有“黑茶理论之父”的赞誉彭先泽其父是当时湖南教育界的“五老”之一,热衷于振新中国教育,在各地创办了不少的学校,长沙的十大名校之一长郡学校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创办学校之处,经济特别紧张,学生们大多半工半读,安化茶厂得知情况后为感谢彭先泽的贡献主动给学校送去了几百担安化黑茶与红茶来助学(此时彭先泽已经英年早逝,享年49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