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条约促中国币制改革?

 红豆居士 2016-08-12


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总共包括13款。


其中第7条为赔款条约,记载为:“……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银元……”对比大清之后所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为数不多的以银元为单位进行赔款的条约,那么这2100万银元中的银元,是指什么呢?


其实,《南京条约》赔款用的货币单位是西班牙银元。因为自16世纪起,西方商人每年都从中国购买大量茶叶、丝绸、瓷器等,而他们带来的呢绒、布匹、金属餐具销路不旺,很难打开中国的市场。双方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商人每年都要用大量银元支付贸易逆差。这样,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


那时,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西班牙银元、沙俄、法国、荷兰和墨西哥银元等。其中,西班牙银元是最先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始自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并且在19世纪中期以前,曾广泛流通于中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因此,它也称为“本洋”。经汇集资料粗略估计,自15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输入中国的本洋银币,约有四亿枚之多。


晚清时期,中国币制落后,银两成色不一,形制多样。而外国银元制作精巧,大小及成色基本一致,便于计算和交易,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再加上西班牙银元19世纪中期在中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流用面最广、最多,这就是中英《南京条约》赔款用西班牙银元,而不用中国银两的原因。此前,首席论坛会员叶卷深寒曾发表了一篇《各时期流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品种研考》,详细地介绍了各类本洋与中国的渊源。


不过,本洋银币输入中国的另一个影响,是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本洋银币以其制造精美与个数流通的优点,大量的套取中国白银,朝野有识之士早已觉察,如林则徐即曾上书奏请自己制造以个数计值的银币,但是却被因循守旧的清廷斥称“有碍祖宗成法”;再如得风气之先、也是受损害较重的福建漳州和台湾,地方政府为了抗衡外币侵害,借着发放军饷的机会,在道光年间(1821—1850)率先参照本洋银币8R银元的重量,制造了许多种版别的“军饷”银元,局部地抵制外来银元,而减少了部分白银外流的损失。


到了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币制改革势在必行之时,又拖延了多年的两、元之争,最后才议定以盛行的本洋和鹰洋银元的27克重量(即库平七钱二分)作为标准制造银元。光绪十六年,广东首次制造龙图银元,随后各省及中央造币厂也依此币制制造,此后从宣统以至民国年间,中国仅有半个世纪(1886—1935)的机制银币,各种一元型的银元,基本上沿袭本洋银币8R银元的重量标准。这就是中国币制改革由两到元(每枚银元七钱二分重量)的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