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篇巨著的精心萃取 言简意赅的历史教训

 springer009 2016-08-13

在一次读书活动中,中华医学会推荐了《历史的教训》一书,自己认真研读了该书,受益匪浅。该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威尔·杜兰特是美国少有的集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业界翘楚,在全球久负盛名,曾荣获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他耗时50年完成了在学术界好评如潮的鸿篇巨著——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夫妇都满怀激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为此,他们将卷帙浩繁的《世界文明史》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萃取,浓缩成《历史的教训》一书。该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详细说明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本书的另一独特之处就是书中所附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绘画与正文相得益彰,尤为引人入胜。古人云:读史明智,窃以为这些人类智慧的精神遗产必将给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鉴,有助于我们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鉴古知今且古为今用



研究历史究竟有何用处?这是作者在本书开宗明义的自问。通过阅读本书,窃以为作者研究历史的初衷和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彪炳史册的历代先哲。他并不想只是讲讲国家与观念的兴衰,侃侃国王殒命的悲剧,而是想通过鉴古知今,从而达到古为今用。除了有益人类的好处之外,作者还自曝了历史学研究的短处:“我们对于过去发生事件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曲解。”“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除了偏见,诸如个人认知的极限等因素,也会对历史研究造成影响。作者坦言,史学研究的重点并不在于将史事逐条无疑、完全真实地摆在人们面前。史事只是材料和过程,并非结果,史学研究的最终所指,无疑应该是表达一种史观、总结一个规律、提供一些方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者提醒人们,整个经济史就是财富反复集中又被强制再分配的过程。读史使人谦虚,能有助于你从浩繁的历史中习得许多有益于自己人生的方法、经验、心境,成为一个“根须深厚”的人。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本书不仅不厚,而且丰富的史料举例占有较大篇幅,因此在整体阅读中比较轻松愉快,但是论证并不严密,更像是一本作者很主观的妙笔生花的散文集。尽管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并非上乘,但是读起来会有很惬意的享受,是不可多得的通俗类史料作品。

画龙点睛的史料之作



本书篇幅不长,却是作者长期读史和治史经验的积累和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和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书名《历史的教训》就隐含鉴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收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性作用的哲学。他认为,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作者提醒我们,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它是错综复杂又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起来很辛苦,摧毁则很容易。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和势力均衡来维持,而战争是竞争和人类物种选择的最终形式。历史和科学与政治性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历史是一位无出其右的幽默大师,它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如同一个个怪胎,打破了全部的规则。或许就是因为存在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耐心地接受现实,并尊重彼此间的歧见。仅仅通过一本书来总结历史是愚蠢的,看历史注定逃不开主观偏见。就今日的视角平心而论,本书确实比较主观和观念保守,但该书写于1968年,半个世纪前许多观点现在看来就是比较保守,例如关于他对于政府、不平等、种族等的看法。不过从50年之后的视角来看当时,就好比站在工业时代批判农业时代的道德标准一样很不公平。

生物学赋予历史教训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独创,而是希望包容差异,他们提供的是一种对人类经验的审视,而非个人的启示录。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对当今事物、未来的可能性、人性和国家组织有所启发。作者指出,历史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生命是陆地和海洋生命沧桑变化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人们受进化过程的支配,也承受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自然和历史并不认同我们的善恶观念,它们把那些活下来的适者当作美,而把那些失败者和被淘汰者看作恶。作者在书中专门讨论了生物学赋予历史的3种教训。其一就是生命即竞争。竞争并不仅仅是交易的生命,而是生命的交易,当食物丰盛时竞争是和平的,当食物紧缺时竞争就充满暴力。合作是真实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是竞争的工具或手段。竞争的群体拥有与竞争的个体同样的特征:贪得无厌,好勇斗狠,党同伐异,狂妄自大。他将战争比喻为一个国家的觅食方式,战争促成国家之间的联合,除非各国组成一个更大的和更有效的保护性群体,否则国家之间必然不断重复生存竞争的逻辑。其二是生命即选择。为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应付生存的各种考验时,拥有比其他人更好的禀赋。人类生来就是不自由不平等的,自然偏爱差异性,因为那是选择和进化的物质基础。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自由状态必然导致社会不平等。不平等不仅是自然和先天的,而且还会随着文明的复杂化而增长。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若要防止不平等的增长,势必要牺牲掉自由。尽管人们热爱自由,但在社会中个人的自由是需要某些行为规范约束的,所以约束是自由的基本条件,绝对的自由必将会在混乱中死去。平等是对才智高超的人自由的压抑,渴望平等的都是经济才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其三是生命必须繁衍。自然对于不能大量繁殖的有机物、变种或组织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先决条件。与个体相比,大自然更喜欢群体。如果人类繁衍过快从而使食物变得短缺,大自然将通过3种办法使其恢复平衡:饥荒、瘟疫和战争。


黑白之分的哲学思辨



平心而论,整本书的构思就是作者分别从生物、道德、政府、经济等不同的角度论述历史,这是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总体架构;但本书另一出彩之处在于,虽然书籍的通俗逻辑推理并不复杂,但蕴含的哲学意味浓厚。作者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为:黑就是白,且白就是黑,他一直奉行这样不对立且互相转化的思维,并将这种思维贯穿于全书。作者指出:“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保守派或激进派的选择机制在于特定历史时刻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并不是普适性的“激进派万岁”。片面推崇“激进派万岁”这种史观,只能加剧社会的功利之气。回眸历史,作者认为创新是种好坏难测的力量,个体终其一生难以判断好或坏,只有经过反复检验的创新才可能生存下来。除了辩证的哲学味道和优美的文笔之外,作者对于差异、竞争、变化和历史关系的核心论述——不平等物种的多样性是世界赖以进化的根基,涉及全书各个论证角度,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不平等和竞争与社会各方面进化的关系,这是本书非常值得借鉴之处。作者指出,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工业社会的文明还没有步入正轨或尚未成熟;因此这一时期的道德松弛,与其说是社会败坏的征兆,不如说是处于一种痛苦而可喜的转变之中的状态。这种具有长远眼光的乐观态度,或许可以用来关照我们今天处于变化中的社会道德现象。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6年第15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微信号:xinxidao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