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的监管底线思维

 霸王龙勇士 2016-08-13

编者按:本文的修改版发表在2016年8月11日的《上海证券报》,标题是《人民币汇率短期底部确立》,对比本文与发表的文章,发现本文更能体现作者的思考逻辑与个人观点。因此,在作者的授权下,“风控博士沙龙”微信平台首次公开发布本文。


作者简介:李刘阳,男,经济学博士,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目前担任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全球知名财经报刊的特约撰稿人。



7月份美元指数总体上涨。上半月在英国脱欧事件的一次性冲击过后,美元指数在96左右进行了休整。到了下半月,欧洲恐怖袭击频发,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消费、住房及PMI等经济数据的连续向好令美元指数再度徐徐攀升。在月末的日本央行和美联储会议前,美元指数突破了97关口,创出了英国脱欧公投以来的最高水平。


然而,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却和美元指数并不同步。在月初美元指数整理的时点,人民币从6.60平台的前半一路贬至6.70关口。而在后半月美元强势上涨之后,市场原本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将会轻松突破6.70,可人民币中间价却在18日这周两次在理论值高于6.70时高开。在即期汇价短暂突破6.70后,中资大行更是在盘中大额结汇托盘。这让人民币在7月下旬美元较强势的背景下逆势上行,从6.70的水平重新回到了6.67以下。由于新规则依赖收盘价作为中间价定价的准轴,所以对即期价格收盘价的压制将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中间价。果不其然,当即期价格被压制之后,中间价在月底之前再也没有回复到6.70以上。



在6月份汇价突破6.60之后,笔者曾发表了专题文章《人民币兑美元击破‘6.60’之后》,指出虽然央行的目标是人民币汇率最终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但是短期仍然面临维稳约束。对于央行而言,是否出手维稳与何时维稳都取决于市场情绪的变化。在英国“脱欧”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站上6.60,市场的表现十分淡定,所以央行并未对汇率做较多的干预。但当汇价在7月份逼近6.7之后,市场的情绪正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市场的成交量一时有所放大,将人民币汇率预测下调的机构增多,企业延迟结汇,提前购汇的行为增多等情况表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单边预期正在增强。笔者认为,这也许是管理层在6.70的水平果断出手阻止汇率继续贬值的重要原因。



通过市场的测试,短期6.70的政策底已然明确。7月末在成都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各国除了强调财政货币的作用之外,在汇率政策上重申了避免竞争性贬值的观点。这其中,美国财长甚至赞扬了中国为稳定汇率阻止人民币过度贬值所做出的努力。笔者猜测,在9月份G20峰会举行前的1个多月内,6.70都会成为美元/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上界。因为市场情绪在央行维稳行动的影响下已经有所控制,如果短期内放弃该底线,极有可能引发市场对央行汇率控制力的疑虑,这或将造成更大的维稳成本。从去年“811”近一周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看,在短期急速贬值之后,管理层往往在汇市中出手维稳汇率。随着投机盘的止损出局,人民币汇率会在之后2个多月的时间内进入一个相对强势期,去年8到10月如此,今年2到4月亦如此。只要美元在9月前不再单边走强,管理层应乐见人民币汇率反弹至6.60下方,形成双向波动。



当然,除了市场情绪以外,央行汇率维稳目标的设定还取决于外部环境。6月份的脱欧公投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了一个台阶,如果下半年再度出现类似英国脱欧公投之类的黑天鹅事件,如欧盟(意大利)的银行业危机发酵等,美元可能再出现一波强劲上行,届时人民币兑美元或将再度进行调整,6.70将不再是非守不可的水平。由此,笔者预测年底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上界为6.80,既反映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又符合监管层在汇率调控中的底线思维。(完)

作者相关文章

【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突破“6.60”之后的下一站





微信号:Dr_CRO
风控博士沙龙  致力于提升金融行业的风控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