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铁峰漫谈对联,对偶和对仗初略看去,对联、对偶和对仗好象讲的是一回事。细品之下,其实不然。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偶】是对联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在骈文、律诗、词赋中常见。 一、关于对联 对联大概涵盖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灯联、言志联、名胜联、行业联、交际联、书画联、诗词曲赋中的联句等种类。对联的语言要求是: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似,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史上著名的经典对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风含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 些对联,包含了拆字联、回文联、叠字联、数字联、谐音联、戏答联、嵌字联等。这里要着重说一下的是,当下很多人热衷于嵌名联,喜欢把人的名字,或者是公司 的名称嵌入对联。前段时间甚至看到某寺庙把著名法师的法名嵌入联中。其实这是不好的,一般对长辈,尊者是不宜用嵌名联的。 另外,象以下这些对联的禁忌,是绝不允许出现的: “合掌”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孤平”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仄”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三平尾”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三仄尾”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二、关于对偶 对 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偶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 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 汉语的声调。 从格律上分工对、宽对、邻对 “工对”不仅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反,结构相应,节拍相合,而且要求名词类中各小类名词相类。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宽对”指不同小类的名词相对,或不同词性具有相同结构、相同语法功能,如动词对形容词,名词对状态式动词,以名词为中心偏正词组充当修饰成分的词,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仅管词性不同,允许相对,还有词性、词组结构对得不那么工整的也算宽对。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邻对”介于工对与宽对之间,是指名词类中相邻两小类名词相对,如天文对地理类,植物对动物类,宫室对器物类。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从形式上分正对、反对、串对、并肩对、映比对 “正对”将同类事与物从不同时空、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并列描写同一主题,抒发同一情感,相辅相成,互相加强、印证。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 “反对”指将意义相反、矛盾对立的事与物并列、对比、映衬,以达到相反相成的目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主要是因为正对易犯“合掌”,意思重复。 白发无情侵老境, 青灯有味似儿时。(陆游) “串对”即流水对,是将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或一句分为两句,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仗形式,形如流水,循环往复,上下衔接紧密。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并肩对”两句意思并列,不分主次,不相连贯的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映比对”两句意思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主旁衬。 云开边月近, 战苦阵云深。(张巡) 从内容上分关联对、两极对、现成对、典故对等 : “关联对”即对仗的出句和对句各说相关的两件事。 看院只留双白鹤, 入门唯见一青松。(白居易) “现成对”指以方位、数目、颜色、代词、干支、专用名词等所对的对仗。 西山白雪三城戌, 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 “典故对”适当用前人典故对仗,易收到言简义骇之效。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 但我个人以为要谨慎用典,把握尺度,尤其要少用生僻的典故,因为用典太多,不免有晦涩、推砌、显摆之嫌。 三、关于对仗 诗 作之美,特别是律诗工稳、典雅、精练之美学特点,极大程度通过“对仗”形式呈现,律诗离不开对仗。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子美多 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赵子昂所谓两联宜实是也。” 按照格律的要求,诗词中的对偶句是为对仗。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效果,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 格 律诗对仗的具体要求,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相对的句子句型应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词汇的属性也 要相类。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也是律句,所以其平仄分布的规律和近体诗所要求的一样,比如,不允许三平尾,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仗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对联仅仅就那么几个字,如果写完了还需要说明一下自己采用的是新韵,岂不大煞风景? 我们不妨继续结合对仗的基本形式来欣赏一些美妙的对仗诗句: 1、实字对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2、虚字对 幸不折来伤岁暮, 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 3、连珠对 “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 客子入门月皎皎, 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 4、隔句对 又称扇面对,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 去年花下流连饮, 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 淡烟衰草马频嘶。(杜甫) 稚川真长生, 少从郑公游。 孝章偶不死, 免为文举忧。(苏轼)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 5、借韵对 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但这里对“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除借韵对之外,还有借形对,借义对,借音对,借通假字对等。 枸杞因吾有, 鸡栖奈尔何。(杜甫) 残春红药在, 终日子规啼。(洪觉范) 6,数字对 百年莫惜千回醉, 一盏能销万古愁。(翁绶) 黄公石上三芝秀, 陶令门前五柳春。(灵一) 7,意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 8,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 春深叶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 裙拖六幅湘江水, 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 9、蜂腰格 这是只有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的一种诗体。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贾岛) 10、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杜甫) 还有的诗首联不对,其余三联皆对。有的尾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就七律、五律而言,一般要求颔联、颈联须对仗,至少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作者郑铁峰: 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岳麓诗社社员,长沙市岳麓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