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是什么? 壹图君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省市依然存在“校讯通”这样的业务。在2010年左右,类似的业务曾红极一时,它包括智能校卡(智能IC卡),以及手机服务。家长可以通过这个服务了解到孩子的到校情况、家庭作业,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免费便捷的QQ群、微信群被广泛运用,校讯通在不少地方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
早在2014年,北京市就下发《关于2014年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幼儿园不得为“校讯通”办理提供便利条件,校讯通开始退出北京的幼儿园与中小学。
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也曾正式发禁令:所有省属、市属,包括幼儿园在内的中小学校,全面清理整顿“校讯通”、“翼校通”、“家校互动”等相关业务。
但为何,这个早已落伍的事物却依然顽强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呢?尽管各地都声称“校讯通”属于自愿办理,但一涉及孩子,哪个家长敢自愿?不少地方,家长毫不知情就被定制了。对一个家长来说,每月几元一包烟钱而已,但家长总量是庞大的,一年算下来也是天文数字。从某种程度上讲,校讯通已变成某些学校和运营商的谋利工具。 评议范本 向学生强推千年校讯通无异于巧取豪夺胡印斌 其实,整件事情并不复杂。这一荒唐约定,并非出自家长的主观愿望,不过是电信运营商与校方合谋的产物罢了。今年年初,河北省工商部门就曾通报,当地三大运营商涉嫌采取赠予学校领导、班主任、联系人老师话费的方式,向广大学生强行推销“校讯通”“家校通”“翼校通”等产品。可见,“校讯通”等产品之所以如此强梁蛮霸,关键在于企业与学校早已形成利益勾结,学生家长不过是待宰的小肥羊而已。 这样的行为也不仅仅是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自愿原则进行强迫交易,还涉嫌商业贿赂。也因此,对其惩处不能只是约谈、罚款、责令改正等,而是应该有更严厉的惩戒。这也表明,若监管不到位,则百病丛生。对于可能已经涉嫌的犯罪问题,为何司法机关没能及时介入?既然已经责令整改,为何这些年来还在稀里糊涂收取分外租金?这些乱象,都欠公众一个解释。 可以说,强制推行的“千年校讯通”,无异于巧取豪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