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控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

 有君生活 2016-08-15



剖析规模猪场猪病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实现畜牧业的发展目标,针对当下存在的猪病防止技术运用不到位或是不合理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加快对猪病防控技术的推广,争取早日将猪病防止技术发展到实验室的水平,早日将猪病防控技术全面普及。本文对规模猪场猪病防控技术进行了分析,对猪病防控技术在猪场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1 前言
    猪场经营是否成功在于猪群的健康程度。

    对于猪的生长速度、缩短上市周期、减少疾病的发生等问题都需要靠预防为主的原则,其中包括了检疫、防疫、清洁、免疫、消毒、驱虫、疾病的早期诊断等等一系列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这些措施可以为病原体或者各种对猪体生长发育不利的因素进入猪体提前设置好防线,在猪的生长期间提前做好预防,这样不但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水平,净化了环境,又能预防或者减少病原体的进入,提高猪体本身的免疫能力以及抗病能力。



2 科学规范免疫是猪病防控的基础



2.1 注意事项
    在进行防疫疫苗注射时,应当首先将猪体具体情况、猪种的分类等细节问题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猪的不同情况进行注射,在具体的注射时间也要做到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在具体的注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在疫苗的使用前,注射人员应当首先仔细观看注射说明书检查药品是否与说明书一致,还应当对注射器材是否消毒进行仔细检查。在使用之前一定需要明确疫苗的装置方法、每次使用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对于过期、无批号、油乳剂破乳、颜色不正常或者不明来源的疫苗严禁使用。
    为了便于免疫接种,应当在使用前的 1-2 小时从冰箱内取出,在室外放置两小时左右。在使用前还应当充分摇匀,在注射的时候进行晃动,将疫苗混匀,且疫苗在启封后的 24 小时应当使用完毕。
    在接种前还应当对猪群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查,不能给不健康的猪接种疫苗,因为给有疾病的猪注射疫苗不但不会使病情有所好转,甚至会加重病情,在发现猪群中可能存在传染病的时候应当立即暂停疫苗的接种。给猪群注射疫苗所使用到的工具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消毒的处理,在接种完毕后,将那些注射疫苗使用过的器皿、注射器以及剩余的药品都要进行安全处理。

    在注射前应当对要用到的器材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在进行疫苗接种应当小心操作,使用 12 号针头,注射器、针头应当洗净煮沸 15 分钟左右后进行使用,每注射过一头猪需要换一个新的针头,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疫苗接种的多少要准确,不漏注,插针要稳,拔针速度应适当,不能太快,也不得打飞针,需要保证注射到猪体内的疫苗量足够。




2.2 免疫空白期
    一般情况下,在对猪体注射完疫苗以后会有一个免疫空白期,免疫空白期是猪体产生抗体的过程,饲养员应当注意这段时间的喂养,在这个时间段猪体沾染上病毒就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在免疫空白期内应当做好猪的隔离与消毒工作,预防疫苗接种无效。



3 抽血采样以及抗体监测是猪病防控的关键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随机选择本地区的一家规模化养猪场作为研究场所,选择其中100 头瘟猪抽血采样,进行抗体检测。



3.2 研究方法



3.2.1 抽血采样
    抽血采样的方法就是指对目标猪体进行抽血的操作,血液样本作为血清检测中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采集样本时用到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方法的使用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目前抽血采样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随机采样,通过随机选择猪体进行采样,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且拥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使检测结果较为符合猪群的具体情况。技术人员在采样时也应当冷静细致,一步一步来。




3.2.2 抗体监测
    在对猪群重大疾病的监测中,通常情况对抗体测定采取的方法是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方法 , 具体的操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对样本加稀释液的操作,在血凝版上1-6 排的 1-9 孔, 第七排的1-4 孔与 6-7 孔,第八排的 1-12孔各加稀释液 50 毫升;然后对需要检测的血清样本进行稀释,步骤与第一步基本相同,取出血清样本约50 毫升,从第一孔到第孔按照倍比的原则进行稀释,稀释结束后将其摇匀,取出 50 毫升,剩余液体丢弃;再对用来对比的阴性血清进行稀释,在血凝版第七排的第一孔加入阴性血清 50 毫升,依然按照倍比原则进行稀释到第四孔,摇匀后取 50 毫升,剩余丢弃;对阳性对照血清进行稀释时需要对血凝版的第八排第一孔到第十二孔加入阳性血清 50毫升,按照倍比原则进行稀释;在以上步骤做完以后就需要对稀释过的血清样本加入血凝抗原,在血凝抗原加入后对试管进行摇匀的操作,当瓶底没有血球沉淀时即为达到检测标准;最后需要移去玻璃板,把血凝版放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首先观察阴性血清、对照稀释液有无凝结情况出现。在各稀释孔都合格的情况下,再对待检血清各孔进行检查,待检血清出现 ++ 凝结的最大稀释倍数为其抗体效价。



4 讨论



4.1 准确诊断及治疗是手段
    对发病猪场首先采取隔离措施,将病猪与健康猪完全隔离,病猪隔离至相对封闭的场所,然后再进行观察与治疗。与此同时,建议猪场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猪舍消毒工作。
    对于临床症状较典型的病例,当场下达诊断结论并且开具药物处方。对于通过隔离观察症状不明显的病例采集血样、粪便以及内脏器官等进行病例解剖与实验室诊断,诊断方法有病料涂片显微镜观察、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迅速控制病情,降低发生不必要损失的情况。
    在兽药的使用过程中,选药首先从普通药品选起,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使用普遍且药效有保证的普通药物,有时会出现药物对猪体无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适当采用特效药。

    对于特殊的病菌需要进行特殊的用药,比如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等,在用药时应当对药物进行检测,保证不出现用药错误而造成损失的情况。

    我国出台过明文规定禁止在畜牧业中使用的药物,对于规定需要严格遵守,坚决不采用严禁药品,还应当遵守国家兽药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兽药休药期内,不能对猪体使用药物,在休药期内的生猪不能够售卖,不能够宰杀。




4.2 积极开展猪病流行病学调查是措施
    认真分析疫病流行的原因,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猪场的环境卫生差,消毒次数不够,不能够对粪便进行及时清理,猪舍的通风量较小,这就导致了猪舍的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偏高,在很差的空气条件下,猪的抵抗力也会下降。

    另一方面是从外部引进种猪的时候,不进行隔离观察也会导致病菌的进入。猪舍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病菌的进入,所以我们应当认真积极的查找病原体的进入原因,还应认真反思猪瘟、猪 O 型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疾病免疫失败的原因。

    导致免疫失败的一班原因是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部门主宰在适宜日龄接种猪瘟等疫苗的时候,母源抗体还很高而导致接种失败。导致猪体生病的原因还有营养方面的因素,因为饲养或者管理不当,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特别是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抗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最后是免疫注射操作方面的技术原因,比如对生物制品没有进行很好的检查,接种方法不正确、注射器与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等因素。




4.3 严格检疫是保障
    对于出栏的生猪养猪场需要进行主动报检工作,认真配合动检部门做好生猪的检疫工作,对于省外引种的生猪,在因中签需要办理好跨省引种的审批手续等,在引入后需做好种猪的隔离观察工作,在达到规定的观察期限以后,种猪没有疾病情况发生后再混进猪群饲养。
    认真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病死猪不但对养猪场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对病死猪进行宰杀流入市场后,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这种情况是决定不能发生的。以前养猪场对病死猪的处理都存在着问题,有些随意丢弃,有些低价卖给猪贩,严重威胁着养猪场的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对各个养猪场进行规范,对于各养猪场出现的病死猪进行集中掩埋,只要是病死猪都要放进掩埋坑进行掩埋且要封闭,这样对于养猪场的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食肉安全都是非常有利的。




4.4 强化日常管理以及环境卫生是必要
    养猪场需要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禁止外来人员及其车辆随意进入猪场,对于需要进入猪场的人员车辆进行必要的消毒才可进入,猪场门口应设有长 4 米,深 0.3 米的消毒池。对于饲养员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入住猪场,不随意出入,防止病菌的流入;科学的配制日粮,根据猪仔,生长猪,育肥猪,公猪,母猪等的不同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粮食配制,满足猪体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使其健康良好生长;在饲喂方面需要定时定量,在满足猪体生长所需影响的基础上不浪费粮食,饲喂定人、定时、定量、同时提供充足的、卫生的饮水;定期的对猪舍进行打扫清理,猪舍需要隔日打扫一次,需打扫赶紧彻底,夏季还需要每三天消毒一次,冬天每五天消毒一次。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控的具体技术的落实,能够降低猪场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这样做不仅减少了猪场的成本,还能促进种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将饲料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程度,缩短商品猪的生长发育周期。通过这样的技术与方法,可以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大大的促进了养猪场迈向规模化、健康化、标准化、绿色化的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