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旁三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原文理解:黄帝问:三阳热结的消瘅病是如何的呢?岐伯说:脉又实又大,长期治疗后可痊愈,脉悬浮细小坚硬,就算长期治疗也无法治愈。 黄帝说:以外形为准,以骨形为准,以脉证为主,以筋形为准,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黄帝说:春季治病取穴应选择病经之络穴,夏季治病应该取病经之俞穴,秋季治病应该取该病经之合穴,冬季气血闭藏,那么一般用方药治病少用针刺砭石。所说的少针刺砭石,并不是指痈疽之类疾患,痈疽不可能立刻见效。痈无定所,按不能触手,一会有一会无,此时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附近寻找压痛点给予三针,然后在足阳明胃经的附近压痛点施针,一旦患者腋下长痈,高热,那么就在足少阳胆经上寻找压痛点针刺五针,如果针刺后高热仍有,那么就在手少阴心经上选择三个压痛点进针,再加上手太阴肺经络穴以及大杼穴。如果是突发的痈疽,从病灶向筋和肌肉顺延发痛,造成小便不利者,治该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满胀,按腹部无法减轻,那么就选择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以及胃之暮穴中脘穴,加上背部肾俞穴附近距命门三寸部位的压痛点下五针使用圆利针。霍乱病针刺可在背部寻找有压痛的俞穴针刺五个穴位,再加上足阳明胃经三里穴及上有压痛点处针刺三针。惊痫病患者针刺手太阴经及太阳经各五针,手少阴经、足阳明经、踝上五寸处各一针。 凡是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上逆,都是肥胖人有钱人吃太多食物引起。阴阳隔塞不通,上下不通的,都是因为平日思虑过多。突然的四肢发冷,耳聋,这是闭塞不通造成的,因为体内之气突然缺少,造成的气血不通。不因内外中风产生,因此由于湿浊内盛导致,而足感到痛而跛,是风寒湿引起。 黄帝说:黄疸、爆发性疼痛,癫痫、四肢冷、狂躁是因为长时间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五脏不平衡,六腑闭塞的源头。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是肠胃病产生的后果。 此节讲解了如何应时用针刺治疗的取穴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