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林栋(体育专栏撰稿人) 原标题:别太情绪化对待“黑裁判”,学学里约奥运火炬手! 在本届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被黑”的新闻层出不穷。对手“黑”我们,裁判也“黑”我们,好像有种奥运“黑势力”,就是要和中国体育代表团“过不去”。 里约奥运会开战没几天,有关中国选手“被黑”的例子已经一箩筐。霍顿等多名游泳选手“炮轰”的孙杨、被故意压分无缘决赛的范忆琳、击倒对手却被裁判打败的吕斌、遭遇改判却不知晓的黎雅君、裁判喊停对手却得分的孙一文、获胜后却被通知重赛的中国女子沙排……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似乎真的比窦娥还要冤。而且,中国代表团碰到一件两件不公平的事情,我们尚可以看作是意外和偶然,但是类似的事故和争议频繁在中国运动员身上发生,就难免让人怀疑是有一种针对中国的情绪在作祟。 部分中国观众的情绪很激动,甚至有人认为,有一股势力就是在和中国体育作对。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在某些比赛中,明显吃了裁判的“亏”。作为一个金牌总数总是跻身前两位的体育大国,自然容易成为很多人算计的对象。而且在体育领域的普遍观念当中,黄种人并非是具有很高运动天赋的人种。这样,当中国体育在很多项目处于领先位置时,出现戴着“有色眼镜”的歧视、敌意和质疑的目光,也是一种正常的事情。 比如霍顿“黑”孙杨一事,其实是澳大利亚游泳界对中国游泳成绩优异的一种整体性敌视和质疑,霍顿只是扮演了一个“炮弹”而已。如果中国选手在田径赛场上有所突破,欧美运动员首先做出的反应,应该也一样是“质疑”。 面对对手的“红眼病”和“背后动作”,我们不能将一切都上升到“对抗”的高度,好像“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体育虽然离不开政治,但是我们更应该让体育领域里少一些政治因素,这样体育舞台会更纯洁一些,更具有观赏性和引领价值。看看里约奥运火炬手德利马,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客观、平和地去看待里约奥运赛场上裁判判罚的“笑话”和“事故”。 尽管不是每个“被意外剥夺”奖牌的选手都能像德利马那样,有机会重新获得尊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遭遇不公平,而产生对抗和敌视一切的情绪。正常的申诉和反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甘做“听话的小媳妇”。但是夸大“错判”或者过度解读“争议”,都不是理智的做法。 仔细分析一下这几天频繁出现的“被黑”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原因并不简单雷同。比如范忆琳被挤出决赛,其中存在明显的阴谋,如果究其原因,是中国体操在国际体联中缺乏话语权;比如孙一文,她其实存在的是经验上的问题;比如吕斌被裁判“打倒”,既有规则解读的问题,也存在国际拳联内部可能腐败的因素。 如果将一切不公平待遇,都统统解读为敌视,那么我们自然只能制造更多的敌人。放平心态去面对不公,应该是能更好解决争议和问题的选择。八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让中国体育达到辉煌的顶点,在我们夺得金牌榜第一的同时,有多少对手心存嫉妒和不满?今天出现的“被算计”的场面,或许也是中国体育在成长中难以躲过的遭遇。说一句宽心的话,让风水轮流转吧。 中国代表团是奥运舞台的金牌大户,就要有大家的风范。遭遇判罚不公,既要申诉和据理力争,也要谋划长期解决的方案;对待争议的判罚,不要过度解读和联想,应该从体育的角度去理解和面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