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尔尼到肖邦,“练习曲”是培养和提高演奏技巧的乐曲。这类曲子很多,仅19世纪欧洲作曲家就写有上千首,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由前者派生而来的音乐会练习曲,在肖邦和李斯特的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会上演奏。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号称史上最难的十大钢琴练习曲,乘着这个机会赶紧练练手指吧。最后一个视频告诉你什么是最难的练习曲! Top 10: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也被称为《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4,这是一首以练习重音为目的的练习曲。手指速度的练习曲,复杂的右手,同时左手有很多大的跳跃。钢琴家彪罗认为,“这是纯粹古典、典型的练习曲。别名“激流”,对手指爆发力和速度要求极高,演奏者要有火一样的热情去弹奏它。这是一首很著名的练习曲,尤其在比赛中的演奏频率很高,观众经常会说:“啊,又是一个弹第四条的!”听第一个人弹时,首先感觉“又快又干净”,再听到下一个人演奏:“更快更清晰!比刚才那位更轻巧。”越往后听,越感到每一个选手的弹奏都有各自特点,正是他们的演奏使同一首作品呈现出来色彩斑斓的不同侧面。 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钟》又名泉水, 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冬风练习曲》作品25-11是肖邦练习曲中是技巧最艰深篇幅最大的音乐会练习曲之一。它的训练课题是手指触键的灵敏,快速和准确,与此同时,由于篇幅大,因此对手指快速跑动中的耐力也是一大考验。这首练习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比较出色的包括意大利钢琴家波里尼(M.Pollini),法国钢琴家弗朗索瓦(S.Francois),智利钢琴家阿劳(C.Arrou),美国钢琴家布宁(J.Browning)等。在演奏中右手持续弹奏快速的高难度音群,彪罗对此曲评介:“在你能想象的范围内展现着最丰富的音。”有人觉得这些快速的音群像是冬天的狂风将枯叶卷起,而枯叶在空中舞动的景象,故命名为《冬风》,又名《枯叶》。 《狩猎》是当时19世纪音乐创作盛兴的改编曲的代表,在这首曲子里,李斯特突破过去的钢琴演奏的陈规俗套,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演奏技术,更加大大发展了钢琴的表现力。与前一时代相比较,《狩猎》在钢琴表现力方面的新发展,出现了大篇幅的出现三度、六度的双音组合技术,非常短促的断奏。这是李斯特追求达到帕格尼尼的跳弓所发出的音色,开创钢琴新的断奏方法,使指尖向里“勾”,使声音非常有弹性,达到快速、干净、轻盈、弹性的连续断奏效果,在《狩猎》中,几乎所有的三度、六度双音都需要用这种断奏的技法来弹。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超技练习曲中,《鬼火》是其中的第五首,它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就连拉赫马尼诺夫都表示,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此曲内容单调,具有讽刺意,需要演奏者级高的演奏技术。它被拉赫玛尼诺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的重点在于小臂的灵活度, 通常作为音乐会 的高级曲目。 本文由谷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