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人书画家的润笔费因何而来

 tangwhat 2016-08-15

中国文人书画家的润笔费因何而来

 

赵汗青

 

    中国的古代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即出此典。

    西汉时, 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汉武帝读了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得黄金百斤,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陈皇后是以向卓文君买酒的方式送黄金的,所以人们只好说是“作文受贿”,这“贿”字分量可能没有如今这么重,若不,司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被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偿公文。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宋征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而在唐代的民间,润笔已成了文人约定俗成的写作收入。比如王勃,因文章写得好,润笔多,家里“金帛盈积”。还有李邕,《新唐书》记载说,自古以来,因写文章获钱财之多的,没人比得上李邕。

 另据《湘山野录》卷上记载: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明赐之外,悉以东宫旧玩密赍(ji)之”。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不待言。如北宋名臣寇准拜相时,杨亿(字大年)撰写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于舍人院」。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后来,宋朝官家规定的润笔似乎遭遇了尴尬。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记载“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稍后时者,必遣院子(旧时称仆役)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送。”遇到不送或迟送润笔物者,舍人院的官员们立马派人上门催讨——跟现在有的作者拿不到稿费唯有忍气吞声相比,宋代人的维权意识强多了,行动也比较直接。后来,在润笔支出加重升官者负担的情况下,宋朝不得不取消了官方润笔制度。

 当然,民间盛行的润笔之风,并非一时所能取消得了,尤其是一些文章大家,所得润笔往往不菲。以欧阳修为例,他曾替宰相王旦写神道碑铭,王旦之子王仲仪答谢他,拿来润笔费。欧阳修一看,是十副金制酒具,觉得过于贵重,便推辞不受。对方问为何,他开玩笑说“缺个捧酒具的人哪!”王仲仪信以为真,竟派人买了两个侍女,连同酒具,再度送给欧阳修。欧阳修才知道玩笑开大了,这润笔费不得不收了,只好收下酒具,将侍女退还,声明“前言戏之耳”。

 润笔费有时可代之以物,这多见于相交甚笃的朋友之间。欧阳修要把自己的《集古录自序》作成石刻,去请蔡襄帮忙书写。虽然他俩是好朋友,但蔡襄一听,便向欧阳修索要润笔费。欧阳修知道他是个茶痴,就说要钱没有,只能用小龙凤团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润笔费。蔡襄一听,欣喜不已,说道“太清而不俗。”两人相视而笑。

 明代中后期,润笔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清代的润笔之风更盛。郑板桥晚年时,不堪俗客之扰,干脆对自己的润笔来了个明码标价,写下了著名的《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xie)。”

 润格是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即润笔的标准。在《板桥润格》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郑板桥不讲交情,懒得寒暄不收礼物,只要银钱。这种直截了当的态度,既反映了郑板桥的真性情,也是他对虚伪、丑恶之风的蔑视和反叛。

 当代著名画家、资深美术编辑千山越先生曾写过一首《润格歌》“流浪十年去写生,师爷夸余好学生痴迷于斯大半生,‘废画三千’气韵生编辑俸禄难维生,足下无田谷难生羞偷羞盗无营生,无以为继了此生余视丹青胜生命,润格在侧不欺生,最耻弄墨戏苍生。”此诗巧用十个“生”字,极富趣味。结尾的“润格在侧不欺生,最耻弄墨戏苍生”,如同广告一样点明主题——润格在旁边,童叟无欺,即便不懂画的人来买画,也不会糊弄你。

 如今,文学作者靠“润笔费”过日子的已荡然无存,而书画家们则由润笔费改为润格再到论平方尺来计算作品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