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二>

 半癫大师 2016-08-15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
《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14.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在《伤寒》:去人参、大枣,称甘草干姜汤。
15.大勾陈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大枣。在《伤寒》:加干姜,称生姜泻心汤。
16.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在《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大承气汤。
17.大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大黄、葶苈子、生姜(一作大枣)。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证共计是17个,对照《伤寒》,方证无变化的有: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真武汤等。方证有加减变化的有:黄芩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甘草干姜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汤、大承气汤。惟有大朱鸟汤、大腾蛇汤在《伤寒》没有对应的方证名,但已含小朱鸟汤、小腾蛇汤方证于其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证全都撰入了《伤寒》。
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证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五方为:
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以上是统计《辅行诀》记载方剂,从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首。张仲景以60方证中,选用了五脏补泻方证39个中的21个、大小二旦六神17个(15个)、开窍救急方证1个,共37个,减去重复的小建中汤则为36个,也就是说,张仲景撰用《汤液》方证中的三分之二为《伤寒》。那么《伤寒论》为112(113)方,如合《金匮要略》则为257方,其余的方证是从哪里来的呢?“仲景论广《汤液》”应为其大眼目。
(二)论广《汤液》
皇甫谧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谓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更证实其科学性。这里更提示了我们,张仲景依据60个方证,经过精选,并经临床体验,变化为诸多方证,这些在《伤寒》比比皆是,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书中可见40多方证,以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也有30多方证,还有以柴胡、承气、附子类等二十余类变化的方证,这大概属论广的部分吧?此外,《伤寒》中有不少既不属于《汤液》原方,也不属论广的方证,如崔氏八味丸、当归芍药散等,可知来源于其他经方著作。
(三)博采众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十一家”为“《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么多的经方,张仲景是能看到的,不止《汤液》,所撰用的方证当有不少出自以上经方书籍,但具体出处目前尚无法考证。不过考证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马王堆帛书》(简称《帛书》),可看到《伤寒》中的风引汤很近似《帛书》诸伤方第一方,其他药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乌头祛寒痹痛、烧裈散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等,皆与《帛书》相似。足以说明,张仲景撰写《伤寒》,其方证来源,不但取自《汤液》,还博采于众多其他经方方书。
(四)令方证标准化
仲景在选用经方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凡方药必与证相应,即力求方证的标准化。对比《汤液》与《伤寒》的方证,可看出,有的是药有所变,有的是证有所变,其目的是贴近临床使其标准化。经临床检验方证相应者,即直接撰用,如桂枝汤(小阳旦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泻心汤(小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小朱鸟)等。有的方证不相应者,则进行改证或改药,如《汤液》中的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伤寒》则去掉“饮水数升不已”症,名为白虎汤;而把兼见“饮水数升不已”改写为“大烦渴不解”,而改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又如大阴旦汤去芍药而改称小柴胡汤……。而论广的方证更显仲景对方证标准化的用心,如桂枝汤的方与证,与《汤液》中的小阳旦汤基本一致,故仲景只是改变了方名,而证基本沿用,且更具体化、标准化。而值得注目的是,对桂枝汤的论广,如桂枝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如又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则为桂枝加桂汤;如见“因尔腹满时痛者”,则为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如见“大实痛者”,为桂枝加大黄汤方证;如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为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如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为栝楼桂枝汤方证……论桂枝汤方证还很多,论广其他方证更多,以上所举只是仲景标准化之一斑。这里可知,所谓“论广”实际是仲景把每一方证进行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