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路与方法:胃癌辨治思路

 ZHENGNS331 2016-08-15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152 期



作者 / 刘启泉 王志坤

河北省中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许琦


I导读:对于癌症类病,好多医生都爱用虫类药喜用攻伐法,本文作者通过治疗胃癌详细的书写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大家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


1
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


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而形成积聚。故浊毒相关为害乃病机之关键。浊毒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初期浊毒内壅,气滞络阻,胃失和降,标实为主;后期津液阴血耗伤,胃失濡养,虚实夹杂。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的发生与“邪毒”有关,“邪毒”又称“癌毒”,包括了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转移、浸润,当然也包括肿瘤所在部位炎症性反应。笔者认为,癌毒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


《内经》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揭示了阳明发生病变后向阳、热、实方向转化,而太阴则向阴、寒、虚方向转化的基本规律。《伤寒论》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癌毒阻滞,产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于胃,导致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毒盘结之邪实与气阴两伤之正虚相互兼夹,造成病机复杂的情况。


2
化浊解毒,分期论治,中西医结合


胃癌的本质是气滞、血瘀、湿停、浊阻、热毒相互交结,致浊毒内蕴,故治疗应以“化浊解毒、软坚消积”为基本大法,攻其邪毒之气,邪祛则胃气得固。徒清热解毒则湿浊不去,徒化浊利湿则热毒不除,解毒化浊法的运用可斡旋中州,使毒除浊化,达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脾气上升,则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

  

胃癌早期和进展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多表现为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实毒盛,而其正气虚则不显著,治疗应以攻为主。常选用莪术、三棱、桃仁、红花、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冬凌草、藤梨根、水红花子等以破血逐瘀、宣通脏腑,特别是胃癌进展期常有血粘度增高,为有瘀血之象,病久入络,用上述药物往往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迅速缓解症状,稳定病情。

  

对于胃癌术后的患者,中药与化疗相结合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胃癌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治愈,而进展期则一般以综合治疗为主。


从肿瘤的生物特性来看,胃癌术后,肿瘤负荷减小,残存转移的肿瘤细胞增殖比率加大,倍增时间缩短,对抗癌药物最敏感,因此,化疗应在胃癌切除后的早期执行。但由于患者术后早期全身情况较差,加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常使部分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或难以完成首次化疗,贻误了治疗时机。


中药配合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还可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切实增强疗效。

  

手术后的患者,往往正气受损。对此,笔者在化浊解毒法的指导下,依据治疗目的不同而区别用药:


①以恢复体质及防止复发和转移为目的,可选用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红景天、仙鹤草、陈皮、半夏等药物益气健脾、理气化浊。


②以治疗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为目的,可予橘皮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降低消化道反应。


③以治疗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低为目的,可选用补骨脂、淫羊藿、枸杞子、女贞子、鹿茸等补肾生髓;党参、黄芪、白术、薏苡仁、甘草等健脾益气;何首乌、鸡血藤、当归、黄精等养血生血。诸药合用,共奏生精化血、髓充血长之功。


3
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用专方专药


一病必有一主证,一方必有一主药。笔者认为,只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提高诊治水平。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再辨证,可起到提纲契领、纲举目张之作用。微观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发展与丰富,其可以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判断疾病进退以及疗效确切与否。

  

笔者临证常用自拟益胃抗癌解毒汤,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扶正培本;莪术、虫(蛰虫?)活血化瘀、散结消瘤;铁树叶、白花蛇舌草、露蜂房清热解毒、抗癌消肿。诸药合用,健脾胃、补中气、散瘀结、解热毒、消肿瘤,攻补兼施,能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笔者临证在化浊解毒、软坚消积的基础上,常佐以他法治疗,如热毒内蕴者用清热解毒法,药用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痰浊凝聚者用消痰散结法,药用白豆蔻、砂仁、陈皮、半夏等;瘀血内阻者用活血化瘀法,药用当归、川芎、地龙、三棱等;正气不足者用扶正培本法,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生薏苡仁、甘草等。

  

在用药方面,笔者临证常用化浊解毒专药,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化浊常选用猪苓、泽泻、水红花子、石菖蒲、薏苡仁、隔山消等;解毒散结常选用藤梨根、八月札、白花蛇舌草、蚤休、冬凌草、蒲公英、石见穿等。


4
兼顾整体与局部,注重胃气


胃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病灶与机体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局部病灶可以影响全身,出现各种症状;全身状态的强弱,又能影响局部病灶发展的进程和治疗的成败。


因此,临证必须从胃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这一观点出发来设计治疗方案。胃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气盛实,积聚乃成,因此,应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基本的治疗原则。


临床上胃癌患者一般已行手术、化疗或放疗等西医治疗,或轻或重地给患者带来损伤,治疗中宜紧扣其本虚标实之病机,分析邪正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并根据肿瘤的大小、病程、病期、患者体质强弱来决定组方用药,但攻补兼施的思想和方法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此外,在胃癌治疗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重顾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用药常选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佩兰、厚朴花、佛手、茯苓、石斛、天冬等,开胃醒脾、护胃养阴。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72岁,2005年2月24日就诊。2001年8月在某医院诊断为中晚期胃癌,行胃癌根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黏膜癌侵及浆膜,淋巴结4组1/5、7组1/1、3组1/5转移。术后即给予化浊解毒散结中药治疗,每周服5d,停2d,随时调整处方,病情尚稳定。就诊前因肿瘤转移至肝脏,曾在某医院行介入放化疗。


现证见纳差,消瘦,大便时干时稀,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2005年2月23日某医院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伴胆汁返流)、吻合口炎。


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八月札30g,白花蛇舌草15g,藤梨根15g,水红花子10g,积雪草15g,柴胡12g,白梅花10g,佛手20g,半夏12g,地榆20g,砂仁10g,防风6g,仙鹤草30g,木香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后,患者自觉纳食增加,二便转调,守方随证加减。


2007年4月10日复诊:证见腹痛,食后腹部不适,食欲可,乏力,贫血貌(眼结膜、指甲苍白),大便每日4~5次、色黑,便中及便后腹部有下坠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血红蛋白<6g>


改方:西洋参15g,山茱萸10g,龙眼肉10g,胆南星30g,炒酸枣仁15g,陈皮15g,茯苓30g,半夏12g,红景天15g,鸡内金15g,墨旱莲30g,延胡索30g,白芍20g,莪术6g,太子参30g,佛手15g,枳实20g,香附15g,藤梨根15g,生牡蛎3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后,患者自觉腹痛好转,乏力减轻,大便每日2~3次,随证加减治疗半年余。后随访患者于2007年9月因肺部感染在某医院病逝。


6
讨论


胃癌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正邪二方面的变化。《医宗必读》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饮食内伤、劳倦耗损及久病迁延等均可导致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致癌因素作为外邪作用于人体,内虚与外邪互为因果,引起浊毒内蕴,日久形成肿瘤,故治疗应以扶正固本、化浊解毒为主。

  

胃癌属中医脾胃病,但不能以一般的脾胃疾患论治。因为胃癌症状表现除纳化升降失常以外,还有特定的癌肿病灶,故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同时应认识到,胃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治疗中既要遵循又不可拘泥于早期以攻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扶正为主的一般规律,而应围绕胃癌本虚标实之病机,给以攻补兼施这一原则为善,尤其是发展至肝肾阴虚的晚期患者,这一治疗特点更为重要。


若不遵守这一治疗原则,单用经动物实验筛选的有效药物,无论单味或复方,皆难以取效。笔者临床发现,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型证候改善情况较肝肾阴虚型显著,其原因可能为后者正虚邪实,邪毒炽盛,真阴耗竭,难以获救。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