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

 老刘tdrhg 2016-08-15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

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10月18日

展览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

最近,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代表齐聚三星堆博物馆,只为共同呈现一场“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

可以说,这是中国首次这么大格局的青铜文明展,135件精品文物,80%一级文物。

集萃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南宁乡青铜器群等多处中国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

其中包括武丁妇好墓出土的武丁时期断代标准器物——司母辛鼎,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大禾人面纹方鼎,与四羊方尊齐名的、最大的铜尊——牺首兽面纹铜尊,有“中国铙王”美称的象纹大铜铙以及岳阳博物馆镇馆之宝牺首兽面鱼纹罍、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铜斝、金沙遗址古蜀象牙等一批“国宝级”器物。

与四羊方尊齐名的「尊王」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

这件是岳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牺首兽面纹铜尊。

这件文物同样是从废铜收购站“拣”回来的。1962年被偶然发现的时候,已经严重破损——在20多个麻袋里,找到了200多件碎片,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重新将其修复为原貌。

图片里很难感受到这件被称为是“尊王”的铜尊之大,它可是同类铜尊中最高大的一件,与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铜时代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

它和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铜尊也非常相似,或许能对三星堆铜器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做出解释,同时也可借此来研究商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异同。

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

这件看起来略萌的方鼎是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人面纹大禾鼎,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它的入藏过程相当传奇。

1959年,这件鼎在湖南宁乡县被一个农民在挖地时发现,在那个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金属制品是重要的回收物资。农民没有多想就砸碎连同家中的一堆废铁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差一点,这件国宝就要被分送到冶炼厂,幸运的是,当时一位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件器物的一块残片。

于是,他们又继续苦找,这才找到了十多块残片,运到馆内让青铜修复专家立马修复。两年后,先前残缺的那条腿也找到了,终于恢复了本尊最初的面貌。

该鼎内壁还铸有“大禾”两字铭文,因此也常被称作是大禾方鼎。

我们也常能看到商代晚期的一些青铜器中,有以人面纹为装饰的,但用四个任免来作为主体装饰的青铜器,这是唯一一件,十分稀有。鼎四面大小不同,但面部刻画却几乎看不出差别,可见铸造技巧之高明。

考古发掘出最大的鼎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

和司母戊鼎是由盗墓人员发现的最大的鼎不同,这件司母辛鼎是考古挖掘出的最大的鼎。

司母辛鼎于1976年被发现,出自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高80.1厘米,长64厘米,重117.5公斤。

鼎是烹肉的炊煮器,在祭祀活动中是作礼器。

这样的大方鼎,是规格非常高的礼器,经常成对出现,供王室成员使用。这件司母辛鼎是一对中的其中一件,是武定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物。

鼎内壁中部有“后母辛”三个字,“后”指的是王后,“辛”则是妇好在祭祀中的庙号。

中国铙王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展出的长沙市博物馆的一件象纹大铜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重的一件铙——铙是古代汉族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商代晚期开始被广泛使用,也作祭祀礼乐器——这件被称为是“铙王”、“商乐之王”

大铜铙地域特色很明显,多出土于湖南,是南方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铙主要用于祭祀或宴乐时配合其它乐器作为打节拍使用。其敲击不同的部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音腔相当宽阔。

祭祀过后,这些青铜铙会被当时的人们埋在地下,它们出土时几乎都是口部朝上,甬部朝下,离地大约一米多,周围几乎没有别的文物出土。

更多精彩展品

今年,恰逢三星堆大型商代祭祀坑发现30周年,为纪念两坑发现30周年,特别将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的青铜召集一堂作比照展出。

通过三星堆青铜器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青铜器的对比展示,以期揭开三星堆的千古之谜,揭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多样性。

古蜀文物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青铜面具

出土于三星堆2号器物坑,高66cm,宽138cm。该器型前所未见,为三星堆独有,其双目凸出,鼻、口、耳都被故意放大变形,额头上最初应该有一个装饰物,现已脱落不见。面具上异常的五官可能象征着超常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能力,是早期人类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和期待。两侧边有方形穿孔,由此学者推测这件面具应该是作为图腾被装饰在庙堂的柱子之上。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鸟头

出土于三星堆2好器物坑,纵径38.3cm,横径19.6cm,高40.3cm。器物横断面呈椭圆形。矮冠末端上卷,大眼,钩喙,如鹰头,为三星堆特色的一种鸟的形象。钩喙口缝及眼珠周围涂朱。器下端边沿处有三圆孔。器物应该与古蜀文化崇拜太阳有关。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鸟

出土于三星堆2号器物坑,高33.9cm,宽19.3cm。虽然该铜鸟的腿及尾部残断无存,但仍不失为一件极为难得的精品。铜鸟粗颈圆眼,方钉状尖喙,其头上方板状冠羽如同一排迎风招展的旌旗,这与三星堆常见的鸟造型差异较大,可能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其外形与动物界的戴胜鸟非常相似。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顶尊跪坐人像

出土于三星堆2号器物坑,高15.6cm。器物底座为喇叭形,周围花纹镂空。座顶上有一个头顶尊的跪坐人像。人像上身裸露,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尊,我国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装酒器皿,盛行于商周时期,是高级身份的象征之一,这件文物表现的可能是一种礼仪活动的场景。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卜甲

出土于金沙遗址。长 27cm,宽 20cm,高5cm。

金沙遗址在其“祭祀区”发现了19片卜甲,其中龟腹甲和龟壳皆有。最大的一件卜甲长46.4厘米,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之一。这些龟甲上布满钻、凿和烧灼的痕迹,大部分为圆形孔,排列很不规则,未刻有任何文字符号。用龟甲占卜在三星堆文化中并未发现,在金沙遗址中却突然出现了这种新现象。众所周知,黄河流域的殷墟和周原贵族有成熟的占卜传统,而对龟甲进行钻孔和灼烧正是其常用的占卜手段,因此古蜀国人用龟占卜的习俗及早期卜甲的形制应是受商周文化影响。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象牙

出土于金沙遗址,长179cm、宽54.5cm、高22cm。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了数量惊人的象牙,有成吨重,表明象牙对古蜀文化有特殊的意义,可能是祭祀时巫师手中的祭祀用品。据气候学研究,商代的气候比我们现在要温暖和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成都平原当时应该有象群在此生活。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尊

出土三星堆2号器物坑,高56.5cm,口径49cm。颈部有三道弦纹,肩装饰三个牛头,以三个扁鸟相间,腹部主纹为双夔龙构成的兽面纹,地纹为双勾云雷纹。器型硕大,圈足甚高,与长江中游湖南的铜尊特征非常一致,推测可能从长江中游输入至蜀。

盘龙城文物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自上而下:铜斝、铜爵、铜觚

铜斝:通高26cm,口径15.2cm

铜爵:通高19.6cm,流尾长17.2cm

铜觚:通高21.2cm,口径13.7cm

觚、爵、斝皆为酒器,常作礼器陪葬。这组觚爵斝出自杨家湾4号墓葬,此墓为小贵族或平民墓葬,器物的形制、纹饰与组合形式为典型的商文化特征,表明盘龙城与中原商文化关系密切。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

夔龙头长约13cm,宽约5cm,躯干长约10cm,宽约2.5cm。

出自杨家湾17号墓葬,器物为绿松石片铺塑成形,嵌以金片,发现在墓室底部。出土时,器物周边还曾见有黑灰色物质,应是绿松石所镶嵌器物的痕迹。夔龙头和腹身均是由大小不一的绿松石片铺底,有着马赛克的装饰效果,其上由金片装饰夔龙的目、角或眉、牙。这是目前已知早商时期最为完整的镶金器物,反映了该墓葬极高的规格。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兽面纹牌形器

残长34.6cm,宽16.2cm,重约677.5g。

出自杨家湾17号墓葬,铜片残破严重,形状、类别已不可考,但器上部有一不规整弧边,可知其非容器。从剩余的部分推测,铜片装饰一组兽面纹,兽面躯体形象突出,边缘锐利,纹饰内另有卷曲的阴线纹样。从早商至晚商阶段,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逐步趋于繁冗,兽面的形态愈加突出。该件器物上的兽面纹正体现了这种新的装饰风格,展现了青铜器由二里岗向殷墟阶段的过渡。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觚形器

通高18.5cm,口径14cm。

出自杨家湾17号墓葬,该墓规格很高,墓主可能为盘龙城主人。此器形制特殊,为过去所未见。整体形态似觚,两流向外张开,又似铜角类器物,截面呈椭圆形,长轴一侧有鋬。鋬首饰阴线兽面纹,腹部近圈足则饰一周饰两组阳线兽面纹。在墓葬中与铜爵、铜斝同出,故推测为铜觚的变形。

宁乡文物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人面纹方鼎

晚商,高38.5,长29.3,宽23.7厘米,湖南宁乡出土。

器身呈长方体,两耳直立,四柱足装饰兽面纹,器腹四面各装饰一张高浮雕人面,人面脸型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额部两侧有云雷纹以及象征性的角、爪作装饰。在鼎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禾”二字,其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收获有关。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牺首兽面鱼纹罍[léi]

晚商,酒器。通高5 0厘米,重10.75 k g,湖南岳阳出土。

罍与尊非常相似,只颈、口较为收束。此罍颈饰三道弦纹,肩部有四组扁鸟和兽头,腹部主体为兽面纹,上沿装饰一组涡纹,每只兽面口部下方罕见地装饰三只向西的游鱼,颇具特色。此罍无论造型、纹饰皆与三星堆2号器物坑中的一只罍高度相似,显示出三星堆铜容器与长江中游的密切关系。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牺首兽面纹铜尊

晚商,酒器。高73.2,口径61厘米,湖南华容出土。

大敞口,折肩、折腹、高圈足,颈部饰有三道弦纹,腹部饰散列式兽面纹,肩部有3个巨大的圆雕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牺首微后铸。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十”字形镂孔,为铸造时使用垫片所留下。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象纹大铜铙[náo]

晚商,乐器。通宽69.5厘米,通高103.5厘米,重221.5公斤。湖南宁乡出土。

铙呈褐绿色,甬呈圆管状,钲部作合瓦形,主纹为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两眼为半浮雕的粗勾纹,上刻云雷纹,鼓部饰一组相向站立、鼻子相连的象纹,象身、钲之周边、甬部均满饰云雷纹。大铜铙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出土最多,是南方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铙体形巨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重的一件,被誉为“铙王”、“商乐之王”。

殷墟文物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司母辛鼎

晚商,炊煮器,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80.1厘米,长64厘米,重117.5公斤,口部稍残缺,经复原。鼎为烹肉的炊煮器,在祭祀活动中作礼器。此鼎腹部四面及四转角各饰兽面纹一组,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有排列规整的乳钉纹各三行,足上端外侧饰兽面纹,其下又饰凸弦纹三周。大方鼎规格甚高,常成对出现,供王室成员使用,此为一对司母辛鼎之一。器物内壁中部有“后母辛”三字,“后”即王后,“辛”为妇好在祭祀中的庙号。此物体现了商王室的祭祀制度。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分裆鼎

晚商,酒器,安阳殷墟出土。

通高21、口长17.1厘米,重2.3千克。直口,耳稍外移,浅腹微鼓,分档,柱形足约为体高的二分之一。腹部以云雷纹为地纹,其上有三组有首的兽面纹,两侧各有一口朝下的倒夔纹,互相对称。一柱足下部有丝织品痕迹,似绢,范围较少不到1平方厘米。底部及足上部有烟炱痕迹。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方斝[jiǎ]

晚商,酒器,殷墟“亚长墓”出土。

高66.6厘米,宽28.2厘米,重22.15千克。斝为酒器,在祭祀、宴飨等重大场合中使用,常与觚、爵搭配。斝通常为圆体,方体斝较少见。此斝高大厚重,纹饰繁缛,主纹为殷墟流行的兽面纹、焦叶纹,地纹为云雷纹。口沿内侧有铭文“亚长”,亚长为墓主的名字,可能是商王朝的一员大将。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牛尊

晚商,酒器,殷墟“亚长墓”出土。长40,高22.2厘米,重7.1千克。斝为酒器,在祭祀、宴飨等重大场合中使用,商代晚期黄河与长江流域都流行制作动物造型的铜器,此尊仿水牛制成,其眼、耳、鼻、嘴、角及体貌神态表现得生动逼真,表明当时殷墟应该有水牛,其气候比今天更为温暖湿润。器物满饰花纹,在牛下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觥[gōng]

晚商,酒器,殷墟“亚长墓”出土。长21.1、高18.7厘米,重1.35千克。觥为酒器,主要用来盛酒、斟酒。因为多数青铜觥的造型与动物或神兽有关,《诗经》等文献中又称其为兕(si四声,古时称雌性的犀牛)觥。器盖内壁及器底内壁均有“亚长”二字。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内玉援戈

晚商,武器,安阳殷墟出土。长26.2厘,宽10.15厘米。戈为商周最常见的兵器之一,捆长木柄使用,此戈玉援铜内,不具有杀伤性,应为礼仪用品。内部平直有阑,阑前带长方形空腔以承玉援,内部及阑前空腔外表均有简化的兽面纹,原应有绿松石镶嵌,出土时已脱落。

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国宝级青铜器大集结,解开三星堆谜题!铜钺[yuè]

晚商,武器,殷墟“亚长墓”出土。

高40.5,宽29.8厘米,重5.96千克。钺是象征军事权威的武器,“亚长”墓共随葬铜钺7件,是出土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其中6件铸有'亚长'铭文,说明这些铜钺为亚长本人所有,推测墓主人亚长的身份极为显赫,其军事权利甚至不亚于妇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