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圣修习动静交修,知行合一

 衆妙之門 2016-08-15

内圣修习动静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大我罗洪先

王敬所到石莲洞来拜访,我们相互交流了圣修所得。

敬所曰:“吾有见于不息之真体、天地之化生、 日月之运行,不能外是体也,而况于人乎?吾观于暮春.万物熙熙、以繁以滋、而莫知为之其殆庶几乎?明道得之名为”识仁“。 ‘识仁’者、识此不息者也。吾时而 言,吾时而嘿,吾时而作止进退,无所庸力也。其有主之者乎?”

余日:“可闻者言 也,所从出此言者,人不得而闻也。岂惟人不得闻,己亦不得而闻之,非至静为之主 乎?然而必云‘归静’者,何也?今之言者,必与言驰,驰则离其主矣。离其主,则逐 乎所引之物,吾虽言矣,而静何有”所从出者存于其中,受命如响,如是而言,如是而嘿,语默殊而吾未尝有二主也。从而推之作止进退,常变昼夜,吾未尝有二主,静矣,斯可以言归矣。归静言乎其功也,而谓任心之流行以为功者,吾尝用其言而未之有得也。”

敬所曰:“是即吾之所谓不息者,而非以对待之静言之也。”

内圣修习动静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大我须一扫支离蔽锢之习,逐日逐时、逐念逐事,在德性上参究体验,克去有我之私, 而析义于毫芒,以复其广大精微,愈精微,愈广大。不溺于声色货利之污,而一循乎中庸,以复其高明中庸,愈中庸,愈高明,德性本吾故物,一意涵养德性,而睿其灵源,悟门即开,见地自新,谨节文,矜细行,不耽空守寂,斯造诣平实。夫如是,德岂有不至?道岂有不识乎了?

收敛精神,并还一处,常令凝聚。''''''非坚心苦志,持之岁月,万死一生,莫能企及。 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天理炯然,未易及此。阳明之龙场是也。学者舍龙 场之恁创,而第谈晚年之熟化;譬之趋万里者,不能蹈险出幽,而欲从容于九达之道, 岂可得者。

张载:

故人心才动,气即感通,无隐不见。“相在尔室”,君子之栗栗危惧,虽欲不慎独,不可得也。 今人理会学,先于见闻上做,工夫到,然后脱然贯通。盖寻常见闻一事,只知得一 个道理,若到贯通,便都是一理。 心处身中,才方寸耳,而能弥六合而无外者,由其虚窍为气之囊钥而最灵也。

蒋道林: 先生日某初看《论语》多《定性》《西铭》,颇领得万物一体是圣学立根处。直 到三十二三时,因病肺去道林寺静坐,并怕死与念老母念头俱断。置却半年,吾一日忽觉此心洞然,宇宙浑属一身,乃信明道廓然大公,无内外是如此,自身与万物平等看是如此。乃始知向来领会元是思索,去默识尚远,向来静坐,虽亦有湛然时节,亦只是光景。

阳明先生尝与翼暗斋说:“一日在龙场静坐到寂处,形骸全忘了,偶因家人开门惊觉香汗遍体,谓释家见性是如此。“邵康节云:”虚室清冷都是白,灵台莹静别生光。“如今向人说未到廓然处犹亦是光景。万物一体是圣学立根处,岂能容易信得及。

又曰:”释氏只提出离生死一切妄想,便都降服。吾儒若虚,见物我同体,一切嗜欲名利才想动,只提起,便退听。


内圣修习动静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大我建立大我

这是圣修修养意识的高一个层次。当偏执克除后,意识领域已被净化, 气与神意不仅合而为一,而且达到了气为神用,显则神气合于形,隐则形神合于 气。此时必须建立、实现大我。大指体宽广包含周遍之意,此我是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之意。大我亦可称真我,它相对于赤子的自我是上升了一个新的螺旋。

需要 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大我要与一般宗门所称大我相区别。有不少宗门认为大我 是在自己意识里体验到人天的一致性乃至互助消融,这种经验体会不仅一些大宗 教家有过,而且一些大哲学家、大艺术家、大慈善家等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感受。 然而他们由于没建立起超常智能,更没改变偏执意元体的参照系,所以在实际生 活中,仍处在常智能的狭小天地里。他们那种人天合一的感受只是一种意识中 的感受,而不是现实的感受,正因为如此,这种人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 也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高傲者……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我,是建立在开发了超常智 能并建立起超常智能参照系以后的大我,是突破了常智能的偏执参照系的小我 后的大我。当然,大我不是克除偏执后一下子建立起来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经过自觉地努力,通过意识领域的开发、扩展,智慧与能力发生质的变化而 实现。
内圣修习动静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大我推荐阅读:(一)、圣人的孔子,修至50岁,才“知命”,到70岁,始至“不逾 矩

(二)、心本体之体认是内圣修习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