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散文】德山三味

 洋桥村人 2016-08-15



       
        一个久住德山的人,像我,没能体会出德山的味儿,很奇怪。一个从来没有到过德山的人,像我的一位亲戚,刚到德山,便说,德山好安静。是的,德山好安静。这只是其中一味。

        参加工作后,我离开了德山,这些年又到各地走了走,看了看,再回到德山,我发现:德山不单单是安静,而且清闲,有古意。静味、闲味、古味,这便是我所要说的“德山三味”。

        德山本是常德城的一部分,离城市中心有十来里地,又隔一条宽宽的江,似乎远了一点,德山人总以为自己住在乡下。每回过江来,老是说:“到城里去。”这也难怪。德山工厂虽多,人也不少,但各工厂自成体系,都有生产区和生活区。生活区有食堂、澡堂、商店、理发店、招待所、托儿所,不出厂门,便什么都有了,用不着上街去。街上人少,晚上几乎不见人。

        德山位于常德城东南,东有沅江,北有枉水,西南两面又都是菜地、稻田、水塘和小山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厂的疏落分布,使德山从内到外都相对封闭,说是乡下,也不无道理。

       城市一片喧嚣,乡下一片寂寥,似乎是两个极端,都不是理想的居住地。而德山在城乡结合处,即不像城市,也不像乡下,有热闹的地方,也有安静的地方,像太极拳一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造就了德山三味。

        静味

        我在城里工作,父母在德山,我常回家去。每次从下南门乘船到德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边热闹,一边寂静。上船时,赶船人的呼喊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往来汽车的喇叭声,不绝于耳。上了船,柴油机那单调而强烈的轰鸣声,振聋发聩,闹得连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这是只要坐过轮船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船一到德山,一切皆寂。这种完全的寂静,简直就像从白天热闹的尘世,突兀地到了黑夜寂静的梦境:声音嘎然而止,静得出奇,静得可怕,如空山幽谷一般。我想心领神会地看个究竟,又茫茫然不知所措。立在码头的石阶上,任河风吹动衣袖,我已经忘情地注视眼前的一切。

        从寂静到热闹,你会被喧嚣的声音拢乱心绪,而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即便是最熟习的东西,也会视而不见。然你从热闹到寂静,心绪也随之静了下来,熟习和不熟习的景物,全都映入你的眼帘,别有一种似实仍虚的异样感觉,总想看,总看不透,印象特别深刻,忘不了。轮船已有十多年没开了,坐公交车到老码头,或七一下车,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德山属丘陵地貌,山不高,处处都有,如馒头一般。十字路口要算是最热闹的地方,别处仿佛与此不相干。晚上只有大马路有灯,其余的大街小巷一团黑,一味静。躺在床上,反而不能轻易入睡。在城市生活惯了,寂静中躁动的心,还有些不适应。你咳嗽,你呼吸,你翻身,一切细微之声,仿佛就在耳边作响。倾听着,感觉着,辨别着,这些响动全是你自己造的,没有人扰你,是你自己扰自己。是的,德山是这样的寂静;寂静中的我,又是这样的无助。

        但只要住上两晚,便习惯了,因为我原本是属于德山的。老实说,我很不愿意回到城里来。每次进城,一下车,听到各种喧嚣的声音,看到灯光下灰蒙蒙被污染了的空气,嗅到那呛人的油烟味,我的心立马就无比的烦躁:城市真不是人住的地方。

        闲味

        你若到德玻、电机、七一、棉纺、二纺机的宿舍区走一走,你会发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很平静,很清闲,尽管他们中间有许多下岗工人。住房虽已破旧,可四周苍老虬劲的樟树却长得很旺盛。比三层楼还高,水桶粗,枝繁叶茂。还有一排排半人高的矮树围成的绿墙,环绕房舍与走道。两个人坐在树边下棋,四五个人看,你一句,我一句,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在路上相遇的女人,问这问那,有说有笑,也非得扯上老半天不可。一个人,一碟花生,一碗谷酒,能喝上一天。在这里,时钟放慢了脚步,人们的心绪全浸在大树的浓荫之下,四周全是散漫的气息,“闲”是生活的主调子。一句话,这一群人,远离纷争,没有人生主义,没有理想抱负,知命乐天,闲得自在。

我曾问过一位同学:

“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就这么过,不想那么多。”

“平常干些什么?”

“钓鱼,打牌,看电视,光是玩,什么也没干。”

这样的话,我也同样问过我母亲。她老人家回答得更有趣,对我说了一串似诗,而又不是诗的话:

“我已七十多,生活差不多。一有老伴陪伴,二有儿孙照看,难忘的今天,不愁吃,不愁穿,过一天算一天,过一天乐一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两人的话语,也许最能代表他们的普遍心理,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许多时候,我面对这一群人,总在思索这么一个问题:生存与生活。

        清闲的生活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有钱是过,没钱也是过。乐观知足的人,心里总是甜的;悲观失望的人,心里总是苦的;活在当下,活得简单才会自由。享受清闲的生活与钱无关。苏东坡云:“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群人,眼睛天天看到青山绿水,是清欢;耳朵天天听到鸡鸣狗吠,是清欢;鼻子天天嗅到清新空气,是清欢;意识中没有主意,没有计划,没有贪念,没有计较,是清欢。古哲人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话,说的就是这种清静、清淡、清闲的清欢生活。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境界。

        古味

        我到外地去,看到人家的古城、古镇、古街、古道、古院、古祠堂、古屋,很是羡慕。我们自诩为“文明古城”,这些古老的东西一样也没有,我们的文明没有物证。可喜的是常德仅有的几件古物多数在德山。德山现存的古物有南宋大臣周必大的《善德山》和《善德山二首》两诗碑,乾明寺的“铁经幢”,“明荣定王墓”,“木来井”和“白龙井”等。德山出土文物有铜器、铁器、陶器、砸器等。砸器的出土,说明德山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德山很古。

        古物,见证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是探索人类文明的化石。触摸古物,如同穿越时空邃道,与先人交谈,再现先人们生活的场景,确能引起人们追昔怀古之念。古物很珍贵,少不得。

        最有味的是苏家渡,这个被人遗忘了的小镇。清康熙年间,一苏姓江西商人捐资,造船两艘,往来江面,免费渡人,因此得名。它东临沅江,北有小溪,街长不过四百米,两边是窨子屋。青砖、黑瓦、木门、木窗、木屋梁,颜色是暗得很,古色古香的。坐在屋子里喝茶,确能领略那幽幽的古味,产生追昔的遐思。只可惜,有人将小街的青石板改成了水泥路面,真是大煞风景。小镇古朴之美,已失一半,叫人心痛。

        尽管如此,小镇还是小镇,还是它原来的模样,还延续着它原来的生活。铺子都不大,一间挨着一间,有平房,有楼房,没有外来人。生意是老买卖,顾客是老顾客,用不着讨价还价。有的铺子不见顾客,也不见老板,空无一人,只有墙上的老挂钟,滴答滴答走得不慌不忙。理发铺里依旧有人在老木椅上理发,顾客睡熟了,有了鼾声,理发仍在进行。只有茶馆的麻将声,满街可以听到。

        入夜后,月光朗照,悄无声息。店铺都打了烊,街上没有人,只有自己的身影相伴,还有自己的脚步声跟随。皎洁的月光,灰白的小街,漆黑的屋面和墙壁,空中弥漫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如同远古的村落。我轻轻走过,静静地感受这小镇的静美、闲适与古朴。
来源|(文/转载)墨水

拍摄|德山移动  黄德武

责编|德山移动  张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