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美人
从内容上大体上可以分为:
1、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以自然景物以及田园风光、农民、牧人、渔夫等为主要描写对象,借此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或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愿望,再或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如:《汉江临泛》《终南山》。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而在李白,自然山水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2、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边塞诗鉴赏方式
(1)从内容看特征------ A、边塞风光;B、统治者穷兵黩武;C、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D、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E、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4)从词语上看:
意象: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既表现对夫妻分离的不满,也抒发了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3、思乡怀人诗:
(1)内容上: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的作品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
(2)标题上: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典型手法: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4)意象上: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4、咏物诗:
是指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5、怀古咏史诗:
鉴赏方法:首先要弄清史实弄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典故
其次要体会作者意图、感情,作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按内容具体分为:
A、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B、借古伤今(借古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C、借古伤己:表达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6、送别诗:
(1)具体的情感内容有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担忧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2)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还有杨柳、夕阳、日暮、酒、秋等意象。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7、闺怨诗:
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主要分为:
(1)宫怨: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再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抒写了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和凄惨。
(2)闺怨: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再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从体裁上分,大约又可分为:
1、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一般指唐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句式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可;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乐府诗;狭义的则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分别叫做“五古”、“七古”。这一类中有一种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歌行体――汉魏乐府诗里,有不少题名为“歌”或“行”的。它同乐府诗的区别在于既不入乐,又不沿袭乐府古题。一般篇幅较长,形式灵活自由,不拘格律。多用七言,也常兼用杂言。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亦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故又称“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主要特点是:(1)字句规定严格 (2)讲究对仗 (3)注意声韵和平仄。①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平仄要调配恰当,有一定格式。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韵,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押韵。一般只用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律,还有八句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②绝句 近体诗中体制最小的一种。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全诗四句,似属半截律诗,其音韵、平仄、对仗要求与律诗相似。
3、词 开始为配乐演唱所用,后来才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词对句式、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有词牌,有题目。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从字数上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从风格流派上分,又分婉约、豪放两大派。
4、曲 原是音乐名称,与词有密切关系,所以文学上代指“曲辞”。一般说的“曲”是指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它包括散曲和剧曲(又称杂剧)两部分。“曲”在形式上接近“词”,但比“词”灵活,短至一二字,长至二三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