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这些猫科朋友的秘密,BBC邀请世界顶尖的猫类专家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科学家将猫分为城市猫、乡村猫、农场猫三组,通过携带全球定位追踪的项圈以及猫摄像机,跟踪三个环境中的一百只猫,来发现它们的“秘密生活”。 几千年前,喵星人被老鼠引诱到了人类的农场里,后来,我们开始把这些友善迷人的猫引到了家里。科学家通过研究溯源,发现被人类驯养的猫不止一种,或许是好几种自然变异的野猫。它们顺从,并敢于接近人类、忍受人类。因此,这些猫后来就成为了我们的家猫。 在实验观察研究的100只猫中,泰迪和多拉,就是野生猫向家猫习性转变的“典型猫”。下面是它们和主人在一起。 主人说,多拉是一位英勇的探索者,它非常勇敢和机敏,拥有独特的叫声。在你给它喂食之前,它会“喵喵喵”地叫个不停。 泰迪则非常闲散,不得已时才会动一动,休闲和伸展可是它的“专业”,当主人抚摸泰迪的肚皮时,它会露出满足的小表情。 每天早晨,当泰迪的主人在院子里做瑜伽伸展运动时,泰迪也会跑到主人身边,和她一起“运动”。无论主人做什么动作,它都配合着主人做自己名为“泰迪”式的瑜伽。它会躺在地上,把手臂伸过头顶。 当主人做婴儿式的下蹲时,泰迪会跑到主人的大腿之间找到一个空隙,静静地待着: 尽管泰迪和多拉出生在农场里,它们也已经习惯被驯化的生活。科学家通过定位系统的追踪观察,发现这两只猫出生的农场距离现在的家只有600米,但它们从来没有在散步时回农场“逛逛”。泰迪和多拉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主人的花园里度过,更像一只典型的城市喵星人。 其实,在经历了几代的喂养繁殖之后,人类的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这些家猫。在长时间驯化之后,猫本质上保留着它的野性,但又愿意与人类结成伴侣;它能适应小团体的、家庭的生活,又十分享受独立静居的时光。 喵星人怎样感受这个世界?
在没有灯光的夜晚,我们无法辨认地面上的任何东西。猫的眼睛正好相反。猫眼的进化使得它们能够在弱光下辨认猎物,然而像人类这样长期在夜间睡觉的灵长类动物,眼睛进化得最适合在白天工作。
猫耳朵里的褶皱让它形成了独特的“竖耳”,像一个小型的扩音器。它们的耳朵可以相互独立运动,甚至能旋转180度,帮助它们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而声音传入两只耳朵的时间差,可以用来锁定声音的来源。人的听觉范围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而猫的听觉则在60到65000赫兹之间。 猫咪所听到的声音、音量是人类能听到的四倍,所以声音的各项细节都会更加清楚。就连老鼠在地板下走路的声响,它们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喵星人对高音、高频率的声音特别敏感,因此可以听到很多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甚至可以察觉到电器启动前的微弱电流。不过,猫也和人类一样,年纪越大,听力也会逐渐丧失。
猫鼻腔内的骨头是竖直的,上面覆盖着成千上万的感受器,它们能够捕获所有吸入空气中的气味信息,并传送到大脑内被称为“嗅球”的部分。 科学家认为猫的嗅觉至少是人类的100倍,但猫不只依靠鼻子辨别气味,它们有一个隐蔽的第二嗅觉器官——犁鼻器,由上颚以上两个充满液体的囊组成。 猫吸气时,犁鼻器泵出液体进入嘴部,当液体再次收回时,猫便可以察觉到空气中出现的微量化学气味。像这样通过嘴来嗅气味,使猫产生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鬼脸”。 人类的鼻腔中也有犁鼻器,只是已经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当喵星人在跑来跑去时,你会好奇,“它们在追什么?” 它们在追捕的一般是我们看不清的小苍蝇、昆虫等等任何高速移动的东西。当喵星人在追逐的时候,它的眼睛向大脑中的视皮质传达了信息,视皮质会对两幅画面中的变动进行分析,这个过程速率高达每秒70次,比人脑还快。 猫的野生祖先无法看清距离他们30厘米以内的任何东西。但是,猫的进化弥补了这个缺陷,因为它们有另一项秘密武器——触须。 猫的触须比普通毛发更粗更长,扎根在皮肤中比神经末梢还要深3倍的地方,这让猫拥有辨别每根触须的弯曲度以及弯曲的速度的能力。 触须与身体等宽,让猫可以轻松穿过最狭窄的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猫来说,胡须就是他们的“雷达”。猫脸两侧的胡须能够帮助他们判断出小洞的尺寸,以此来确定他们的身体能否穿过小洞而不会被卡住。 猫眼上方和它们的踝关节也有触须,不断给它们发送“信息流”。 原来,喵星人是这样感受这个世界的。 为什么它们能表演我们无法企及的绝技? ▽ 比如能跳到5倍于身高的高度 ▽ 在下落时调整好优美的姿势 ▽ 轻松通过狭窄的栏杆 这种卓越的平衡感,部分得益于猫卓越的前庭系统。和我们一样,猫的内耳中也有充满液体的管状器官。在这些管子的底部,有名为“静纤毛”的细小绒毛,能察觉器官内任何液体的流动,让猫辨别速度、方向和路线。 猫还有一个我们没有的骨骼优势——它们的尾巴。 猫尾巴的结构非常复杂,每块椎骨都由许多肌肉相连,顺着尾巴还有肌腱,尾巴根部有强壮的肌肉。所以,我们能看到猫轻松卷起尾巴,也能看到猫让整条尾巴保持僵直,利用根部的肌腱和肌肉,移动尾巴作为平衡杆,帮助它沿着狭窄的路移动。 另外,尾巴的摆动还是猫相互间交流的方式之一。“竖尾巴”可是喵星人独特的喵语,对于自己的同伴,它们会竖起尾巴相互问好。 而当猫竖起尾巴上的毛,使自己的体型看上去更大时,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是猫防御保护自己的姿势。这种危险的“打斗”信息能让其他猫与它保持距离。通常情况下,猫之间的打斗会两败俱伤。因此,它们会尽可能远离那些发出危险信号的猫。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有些猫在向人类打招呼时会竖起尾巴。这是不是说明,猫们对人类要比对一些同类更加友善呢? 喵星人喜欢它们的同伴吗? 当我们在家里养了许多只猫时,我们往往自以为它们彼此是朋友,事实真是这样吗?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科学家研究了这四只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猫。 他们发现,猫并不是很喜欢彼此。它们有各自的地盘、各自的爱好,会争夺食物,夜里还会为“谁可以睡在主人的床上”这种问题而打架。比如,左边这只棕色的猫为了保护自己面前的食物,用眼神吓走了和它同个屋檐下的伙伴: 这两只猫看起来正在玩耍: 但如果你懂得它们的身体语言,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通常来说,猫的尾巴摆动得越快,它就越亢奋,这种亢奋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这两只猫的摆动看起来是“消极”的亢奋,因为它们准备好了继续打斗或随时逃走。 科学家认为,这些猫之所以和平相处了这么久,是因为它们懂得避开彼此:规划各自的领地、为了避开对方而去邻居家玩耍。它们只是在长时间里,学会了如何彼此共处一室。 猫类在本质上是独居动物,它们喜欢自己的专属领地,觉得没有与其它猫咪交流的必要。但是,科学家发现,猫会喜欢和它的亲属住在一起,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更加愿意彼此帮助。 对待陌生环境,喵星人和汪星人有何不同? 在对比实验中,科学家将一只猫、一只狗以及它们的主人,带进了同一个陌生环境。房子里除了主人外,它们谁也不认识。此时,喵星人和汪星人会有什么样的有趣反应呢? 这是喵星人:它用下蹲的姿势在屋内来回走动,这是猫防御的姿势。当猫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它的第一反应是抵御性的。它们会本能地寻找让它们感觉受到保护的地方,比如一个空间里最狭窄、最封闭的空间。而一只猫在探索环境时,会完全忽略它的主人。 这是汪星人:很显然,它在第一时间就把主人当成了安全基地。狗最关注的就是主人的行为,这个空间里的其他情况则没有那么重要。 这是因为,狗是社交群居动物——狼的后裔,又由人类饲养,因此成为友好而顺从的家庭宠物。而猫的行为与它的野生祖先密切相关——独行猎人在野外的生存,依靠的是对陌生领域的快速了解。所以,在一个新环境中,猫会依靠自己的感官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向它的主人求助。 对于一只喵星人来说,头等大事是全面了解自己的“领地”。科学家认为,大多数猫在新的地方会感到焦虑,所以,它们很少主动更换住处。
海鸥、大鼠、小鼠、仓鼠、青蛙、乌鸦……这些都是喵星人们喜欢抓回来的“猎物”。 研究发现,一只猫的食欲会影响它们行动的速度,但吃饱并不会消除它们捕猎的欲望。原因是——猫的野生祖先依靠捕猎生存,它们不会等到挨饿时再去捕猎,而且并非每次捕猎都会杀死猎物。所以,捕猎是猫科动物的天性。 尽管有许多动物都以肉为食,但猫是少数必须靠吃肉生存的哺乳动物之一。因为猫的肠道很短,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蛋白,不同于人类,它们需要的多种重要氨基酸和18钟营养物质,只能从肉类中获取。猫科动物甚至进化出了更高效的肾脏,使它们能从肉类中得到所有需要的水分。从最大型的狮子到最小的家猫,这种野生捕猎遗传的基因存在于所有猫科动物的身上。 直到三四十年前,人类才完全了解喵星人体内必须的营养物质。在此之前,它们必须独自外出捕猎,以平衡营养,进而继续繁殖。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为喵星人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猫与它们的大型猫科远亲所共有的捕猎欲望也许会逐渐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