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皆可成圣

 鹰训练营 2016-08-16

前两篇文章看到大家积极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了。儒家的圣修那么高深,俗语讲:”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我们就此讨论无异于“以尺量天”罢了。

人人皆可成圣---內圣修持的曙光其实不然,儒家圣修是“超凡入圣”的神圣伟业。欲克成此果,既要持之以恒的不懈 努力、艰苦卓绝的认真修炼,又要遵循内圣修习之先后次第,不可好高骜远,急于 求成。要铸牢内圣修习的思想基础 。

对于内圣修习的意义,我们将会专门发文,这里要讲的是,实现内圣修习之成圣目标,如何 才能成为现实:

要了解人人皆可成圣的道理,从而树立圣修能以成圣的信 心,进而奋发成圣之志。

我们分别向大家介绍:

明”人人皆可成圣“之理 在人的心目中,圣人是高不可攀的,但在传统儒学中却认为“人人皆可以 成尧舜”

(一)圣王尧、舜、禹之所行之孝悌仁义之遺,是人人可行之事、理

《孟子》中曹交问孟子:“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说: “然。”

接着讲了一番道理后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或问:行孝悌 怎么就能成圣人呢?

宋儒程子说:“昔者圣人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孔子口:“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唯能亲亲,故老吾老及人之 老;唯能尊贤,故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唯仁与义,尽人之道,尽仁之道,则 谓之圣人。”

孟子不仅以人人能行的孝悌阐述尧舜之道人人可行,而且还以人 与尧舜同属人类——类有相似性,阐述人与尧舜之心之同然。“ 圣人与我同类 也 · · · · · · 心之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之所同然耳。”

前述孝悌是从事上说,此则是从理上说。

《荀子》也以“内可以知父子 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理之同然”阐述“涂之人可以为禹” ,并进 一步说:“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不 息,则通于神明,参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至于如何积善,孟子说:“子服尧之服,言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 已矣。”就是说效仿圣人言行即可成圣。对此,李二曲作了进一步解释:”始 也,效先觉之所为,以求觉;终也觉吾心之所固有,而为己之所当为。”

通 过学习前贤的言行,明了其实质,以达到内心的自觉,最后认识到这是自己 固有品德,所行之孝悌仁义之事,是“我要作”而不是“要我作”。圣人之事是每人皆可成就的。人人皆可成圣---內圣修持的曙光

(二)臻圣贤之域, “大人不失赤于之心”一一人人本具的成圣内在条件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是孟子对圣贤(大人)的又一规范。因为赤子之 心,纯属天真之性与证成之圣一脉相通。

欧阳德说: 盖孟子征诸孩提,言赤子之心也。吾人赤子时,意虑不作,欲习未 染,爱敬中出,是非内明,不由学问,匪涉思为,“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至矣。博学学此,力行行此,问此,辩此,思此,得此,圣功也。

李二曲说:“赤子之心,未杂情识,纯是天真。”又说:“圣贤千言万 语,无非欲人不失赤子之心。吾人千讲万讲,亦无非求不失赤子之心。故必屏 缘息虑,一切放下,内不牵于情感,外不纷于物诱,泯知见,忘人我,令胸中 空空洞洞,了无一尘,良知良能一如赤子有生之初,返本还源。”

吕大临则把儒学之中比作“赤子之心” 喜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当其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 谓之中。以此中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

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此心度物,所以甚于权衡之审者,正 以至虚无所偏倚故也。有一物存乎其间,则轻重长短皆失其中矣,又安得 如权如度乎?故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乃所谓:允执其中也一-- · · 此心之 状,可以言中,未可便指此心名之曰中

今言赤子之心,乃论其未发之际,纯一无伪,无所偏倚,可以言 中 · · · · · · 未发之前,心体昭昭具在,已发乃心之用。

又说: 圣人之学,中为大本。虽尧舜授以天下,亦云允执其中。中者,无过 不及之谓也。何所准则而知过与不及乎?求之此心而已。此心之动,出入 无时,柯从而守之乎?求之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而已。

当是时也,此即赤子 之心(纯一无伪),即天地之心(神明不测),即孔子之绝四(四者有一 物存乎其间,则不得其中)。即《孟子》所谓“物皆然,心为甚”(心无 偏倚,则至明至平,其察物甚于权度之审),即《易》之“寂然不动,感 而逐通天下之故”。

(三)良知、良能,人所共具 把良知、良能发挥到极致,即可成圣参考:”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传统儒学内圣修习的转折点

(四)加深对“性相近、习相远”的领会与理解 儒家认为人初生后,本性是无善无恶的至善,没什么差别。随着生长发 育,养成的习气,每人都不相同,这就是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谓习气,即习惯。它的形成,既受诱发、教育的有为影响,又受耳濡目染的 环境的熏陶,在幼年尤甚。

早在《管子》中就有这方面记載。管仲主张士、 农、工、商要分别集聚居住,使其子女从幼年就能得到父兄从事的行业的濡 染,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能。所谓“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 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宋朝大 儒程颢说:“人虽是灵 · · · · · · 只有一件——婴儿饮乳是自然非学也,其他皆诱之 也。”

明儒王廷相,郝敬等力主“善恶由习而成”

这就是说,善人、恶人都 是后天习性熏染的结果,因而也是可以改变的。

程子说:“若夫学而知之,气元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体。”

吴澄进 一步解释说:“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能学者,气质可变。”这表明,通 过修炼,可以去除不良习性而成圣人之性。古人多用“汤、武反之也”为例以 启迪学者。参考:”从养气入手的内圣修习门径

(五)宋明新儒学提出认知心本体就能成圣 。宋明理学是以学为圣人作研究的起点,以确定人生的目标,在人生的过程中,保持无穷的向往与追求。由是升华其人格,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自性中涌现一无边、无极、明莹澄彻之本体,作为圣人境界的内涵,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就是让人认识自己的本体。此光明澄彻的本体实为圣人之代号。也是内圣修习的开始。

熊十力则是力主:静则妄念伏除而本来灵觉之心呈露,谓此非道体固不可彻乎此者,何可谓之妄?此理非禅师所独有,儒者不见此理,非俗儒则钝根耳。真儒皆深透此理,但其从入之功不必与禅师同,一旦彻悟心体,亦不以次为妙境,更须大有致力处。

阳明先生也强调“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人人皆可成圣,也是当今太平盛世的必然趋势!
人人皆可成圣---內圣修持的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