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养生理论基础初探 导 读:张锡纯从中医生理的角度,分析人体精、气、神等的生成、运化之机,并认为“生理既明,而养生之理寓其中矣”。文章对张锡纯所提及的人身神明、元气、大气、及君火、相火等生理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将篇中提到的养生方法初步用于实践,尝试对张锡纯养生理论基础进行初探。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学医功夫,须先明人身之生理……生理既明,而养生之理寓其中矣。”生理一词本源于西医,张锡纯这里提到中医人身之生理,并认为这和中医养生理论基础息息相关,即在人未生病时洞悉人体精、气、神、血、津、液的生成和运化,从而阐明如何扶助正气,固本强身。笔者在老师陈宝贵的指导下,对篇中人身神明、元气、大气、及君火、相火等生理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将篇中提到的养生方法初步用于实践,尝试对张锡纯养生理论基础进行初探。 1 从“人身神明诠”看养神 张锡纯通过诠释神明的特性,提出养神方法:(1)神明为人身至阳之体,心中为识神,脑中为元神,脑部不畏寒,心脏恒常发热,因此养神首先要养阳气;(2)神明为真气会聚之处,需要得到持续的充足的气血供养,因此养神要养气血。老师陈宝贵教授是张锡纯中西汇通流派第3代继承人,他提出用补血养心、宁心安神等法来调养神志病症,就是张锡纯养气血以养神思想的体现。 2 从“元气诠”看养元气 张锡纯诠释元气的特点,提出养元气的法则:(1)在出生之前,人的元气来源于母体,通过脐带,与督任二脉相通,人在胚胎期养元气的方法篇中未提及,推测可能在于养母体之精气。(2)人出生之后,失去母体来源,元气离开督任二脉滋养,坐镇于丹田,掌握着人身百年寿命的根本,作用在于能收敛精气。张锡纯认为元气既是收敛之用,养元气的方法就不在于补助气分,使气机充斥高越,而在于保护收涩,以助吸摄精气之力,因此否定了参(应是人参、党参、太子参等)、芪(黄芪)、术(白术)等补气药,而用山茱萸、龙骨、牡蛎等收敛之品,以收涩敛精,甚至可救元气之将脱。依据这一收敛精气的理论,我师陈宝贵教授在临床治疗失眠时,常用山茱萸、五味子等收敛之品以敛精,肉苁蓉、墨旱莲、女贞子等以补肾,从而引阳入阴。这在老师陈宝贵教授研制的补肾安神胶囊中就有体现。(3)张锡纯认为练习气功也可助养元气,并提到了具体的锻炼方法。练习气功的人,当静坐凝神头脑无念时,使精气汇聚于气海穴,使后天接近于先天,久之可使元气充盛。这为我们推行传统养生功法,如站桩、静气功,太极拳等,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从“大气诠”看养宗气 与元气至为密切的是大气,即宗气。宗气是后天诸气之纲领,也为全身血脉之纲领,因此至关重要。张锡纯诠释宗气赖元气之养,更依靠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因此与先天禀赋相关,亦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有关,当然也和摄纳的饮食关系密切,并由宗气的特点提出养宗气的方法:(1)养元气以益宗气;(2)健运脾胃以养宗气;(3)以食疗、药膳滋养宗气;(4)以升陷汤升提下陷之宗气,方中以黄芪为主,补气升气;知母凉润佐其热性;柴胡为少阳之药,引大气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大气自右上升;桔梗载诸药力上于胸中。笔者临症以升陷汤治疗疲乏、气短、声低、胸中空虚的疲劳综合征病人,尤其教师等语言较多人群,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4 从“君火、相火”看脾胃虚寒的调养 君火、相火指阳气,阳气为人一身的根本,有先天、后天之分。阳气先天在脐下(丹田寄生之火为君火,命门寄生之火为相火),后天在膈上(心中寄生之火为君火,胆中寄生之火为相火),并由此衍生阳气补养法则:(1)先天之阳气不足,致生泄泻者,方用金匮肾气丸,加补骨脂、小茴香以温助下焦真阳,补助气海,使督脉强,而另命门之火旺盛,由此先天之君、相二火均得补益。(2)后天阳气功用为腐熟水谷,消化饮食,因此胃中热力不足,消化不良,多生寒痰者,则用药补助上焦之阳。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厚朴、黄芪,以温通少阴心脉,温煦少阳胆火。张锡纯“君火、相火”的调养法则,提示对于脾胃虚寒者,治中焦为下法,温助上焦、下焦以补益先、后天真元之法为上法。我师陈宝贵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健脾温胃法”,以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或合良附丸,就是通过补助上焦、下焦之阳以健脾温胃治法的体现。 中医认识人体生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养生即是保养或修复人身正常生理功能,并逐渐使人体达到最佳平衡状态的方法。逐一梳理中医人身生理的概念,并根据其生理特性整理养生法则,对我们深入理解养生理论基础大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