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大学是名校,河北大学有名师

 唯我英才 2016-08-16

序言

       在河北大学执教10年,是辛苦不寻常的十年,是教学相长的十年,是越来越爱河大的十年,当老师很难,就像戏曲的角,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叫座不叫好的,有既不叫座又不叫好的,做到既叫好又叫座非常难,真心付出最重要。河大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自己飞起来的平台,时间越久,愈想给河大做点什么,我把我了解的一些河大历史写出来,会有争议,不担心,做总比不做要好。在心里我会真心的认可我的提法,河北大学是名校,河北大学有名师。历史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作为老师和学生,在河北大学的历史传承和名师精神里去汲取精神内涵,那是河北大学独一无二的财富。就像我接触的历史系吕志毅老师,退休接近二十年,依旧退而不休,默默的耕耘,为河北大学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身边的精神最激励人,这能让教师和学生加深学校的眷恋和坚守,最让我心动的是在这方自己熟悉的土壤培养了走向世界的名师和学生,这是作为河北大学的一份子引以为荣的地方。限于时间精力,才疏学浅,还有许多名师和精神未被挖掘出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天津时旧校址

河北大学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1933年,改名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更名为津沽大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学并改之为国立;1952年,津沽大学的工学院、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另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续成河北大学之史脉;1958年,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其后被确定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河北省保定市。
 
名人为河北大学前身天津工商学院题词 

         学生在参加根治海河的劳动

一九四零年的校训校花


      报头的“河北大学”四个字是郭沫若所题, 1960年更名为河北大学时的校报

(黎艳辉提供) 

                                                             教师外出


  学生到保定军校军训

                                 名师

中文系

1、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代表作品有《顾随文集》、诗词曲集《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等。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个人语录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顾随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2月13日出生,四五岁时进入家塾,学四书五经,唐宋诗文及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也读了一些小说。1907年入广平府中学堂,1915年季考北京大学,通过了北大国文系的入学考试。北大校长阅卷时,发现顾随的中国文学水平卓异,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于是顾随先到北洋大学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北大他获得了很好的西洋语言与文学的修养,1920年夏天毕业开始到山东青州中学。1926年他执教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他用鲁迅的思想给学生指明道路。由于他的指引,许多学生都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顾随先后到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大学执教。

  1941年·辅仁大学司铎书院(恭王府花园)与中文系教师及研究生

顾随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杨敏如、王双启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叶嘉莹教授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1947年夏全家于南官坊口寓所住室前(后之燕,前左之惠,中之平,右之京)                                                     1955年

2、詹锳(1916-1998),山东聊城人,字振文。我国著名的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专家,生前任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古籍规划出版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的第二届、第三届理事、文心雕龙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政协委员会、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回国后他被分到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教书。先在教育系任心理学副教授,除教学以外,编写了心理学教材,还和同事共同翻译了苏联鲁季克的《心理学》教科书,发表了一些心理学研究论文。1958年,心理学让康生打成“伪科学”,他成了学校批判的靶子。1961年调到中文系任教授,教中国古代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横遭批斗,住过牛棚,被抄过家,吃尽了苦头,直到打倒“四人帮”后,他才又振作起来。1980-1983年,他为河北大学中文系培养了第一届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接连出

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1983--1984年,他应聘赴美,任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研究员,在此期间曾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讲学,又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1986年,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自1987年到去世,带了四届博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级科研和教学人才。从1994年起,又任北京语言学院兼职教授,培养了两届外国留学博士生。 

詹锳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学和文艺理论方面,尤其是在“李白研究”和“文心雕龙研究”的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8年出版《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作家出版社)。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主持和主编了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李白全集校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詹先生先后出版了《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在许多著作出版的同时,他还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3、张弓,语言学家。笔名檠铭,江苏灌云县人。1924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大学国文历史部。河北省语文学会会长、河北省社联副主席、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等。

他在河北师范大学前身的几所学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十年,爱岗敬业的职业风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坚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受人们尊敬。在教学岗位主要讲授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使用自编教材。他手提装有自编教材的书包进课堂,每逢在课堂上讲出新的学术发现或例证,立即写成小纸条,贴于教材,以备修改,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他所编写的现代汉语教材在当时学术影响很大,教学也时有创新。他对古代汉语和古代典籍有精深研究,尤精诸子散文,对其思想哲理、语言特色、遣词造句等有深刻入微的见解,讲述独到精髓,颇为学生叹服。他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多读古代作品,掌握感性知识,学习融会贯通。

    张弓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兼及汉语教学研究和词汇研究等方面。

他多年从事语言学教学工作,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兼及汉语教学与词汇研究方面。在修辞学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国修辞学》(1925年天津南开华英书局印行)、《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古汉语修辞学讲纲》(河北教师进修学院,1964年)等。

4、裴学海(1899-1970),语言文字学家。曾用名裴会川,河北省滦县人。1928年入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后于1954年调河北大学工作,任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古汉语虚词研究及音韵、训诂方面。

 

裴学海孩提时即颖悟,7岁在本乡私塾就学,14岁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务农,生活俭朴,仍坚持刻苦自学。17岁时考入滦县师范讲习所短训班,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一边教学,一边刻苦钻研古文,研究文字声韵。1928年,他29岁时,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著名的汉语文学家赵元任教授及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教授。他的颖悟勤奋,赵先生非常欣赏。毕业后,裴曾在天津教家馆。任课之余,深入研究古汉语。1932年他出版了《中古虚字集释》,1933年他到天津河北省立一中任教。 

5、魏际昌(1908-1999),字紫庵,河北抚宁县人。胡适弟子,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一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29年考取吉林大学中文系,“九·一八”事变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中文系,受业于胡适等人。“七七”事变后,任湖南省教育厅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1941年任湖南省第八中学校长,1942年任广东女子文理大学教授。抗战后任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魏际昌1929 年考取吉林大学中文系,“九·一八”事变,吉林大学被迫解散,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4 年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受业于胡适等人,1937 年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

“七七”事变后,任湖南省教育厅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1941 年任湖南省第八中学校长,1942 年任广东女子文理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吉林省教育厅主任秘书,不久到东北大学任教授。1949 年进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一年后到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2 年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授。


魏际昌教授,十几年来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积极培养研究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都已成为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他为中文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参加筹建了屈原学会、河北省燕赵诗词学会、保定市诗词楹联学会等学术团体,对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雷石榆(1911-1996),男,汉族,笔名:纱雨、杜拉,广东台山县人。1933年赴日本留学,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编盟刊《东流》、《诗歌》,并用日文进行诗歌创作。其日文诗集《沙漠之歌》出版后,受到日本文学界好评。 


抗日战争爆发后,雷石榆先生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投身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主编刊物,身赴战区,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 1939 年,雷石榆先生到昆明,作为第三届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持昆明分会工作,并主编分会会刊《西南文艺》。

 右起:张崇年(电)李世才(生)魏际昌(中)杨从仁(数)雷石(中)

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 1946 年雷石榆先生应邀赴台任《国声报》主笔兼副主编。 1947 年转任台湾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以后到香港任南方学院副教授、中业学院教授。1952年应聘来天津,任津沽大学(河北大学前身)教授,先后曾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和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数十年来雷石榆教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经他提携而成名成家者,颇不乏人,为中文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7、谢国捷(1915-1989),字戌生,斋馆号有曲全室、万匋簃等,河南安阳人,祖籍江苏武进。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哲学系。工作后任职于河北女子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文系及新闻系。





谢国捷书法 河北大学新闻学科创建人。1980年12月,河北大学中文系建立新闻专业筹备组,由谢国捷先生担任筹备组组长。1982年6月,筹备组完成使命,正式建立新闻教研室,新闻专业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8、黄绮(1914-2005),我国著名成就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他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在古文字研究、诗词创作、书画篆刻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有着独特建树,被学术界称为“黄绮文化现象”。尤其在书法创作方面,独创“铁戟磨沙”体和“三间书”,“铁戟磨沙体”开创


  黄绮书法作品

出“雄、奇、清、丽”之“中国北派书风”,“三间书”兼容并蓄,凛然独步,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历史学院

1、漆侠(1923-2001),中国历史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23年生于山东省巨野,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历史系,194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 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自1953 年,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后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顾问(原理事长)、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2001年逝世于河北保定。

 漆侠著有《隋末农民起义》、《秦汉农民战争史》、《王安石变法》、《宋代经济史》、《辽夏金经济史》(与乔幼梅教授合著)以及包括《求实集》、《知困集》、《探知集》、《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与邓广铭先生合著)在内的上百篇论文。主编《宋史研究丛书》、《宋史研究论文集》、十卷本《中国改革通史》等多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史学家栏目收录他的辞条。

 

2、周庆基(1923-2008),湖北天门人,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辅仁大学历史系。祖父周树模,光绪十五年进士,官至黑龙江巡抚兼中俄勘界大臣,民国评议院院长。外祖父余诚格,安徽望江人,曾出任湖南巡抚等职。

  右三为周庆基 

周庆基早年为民国日报记者,后任河北大学宗教、考古学教授。自幼酷爱古董,好收藏,师承家学,擅金石篆刻。晚年受聘为天津多家拍卖行顾问。著有《新编世界史——上、下》(1953年)、《成吉思汗》(1955年)、《古代埃及》(1982年)、《世界著名古国王朝》(1990年)等。夫人袁家诒,为袁世凯五子,袁克权之女。晚清名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端方之外孙女。

 

3、傅尚文 (1921-1994)山东聊城人,河北大学著名教授。 

1940 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后转入中国大学法律系,1945年毕业。1940年代曾任北京四中、天津三中历史教员及保定师范专科讲师、河北省政府译审、华北日报主笔, 1950年任天津知识书店副总编。 1951年1月与杨生茂、李光壁等创办《历史教学》杂志,此为新中国第一家历史专业刊物。1952年调入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历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其间曾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傅尚文一生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或合著著作多部,主要有《中国近代史》、《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南昌起义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等》。

教育学院 

1、滕大春(1909-2002),北京市通县堰上村人,是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者,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滕大春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192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并于1932年荣获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生甲等奖学金,颇得师生赞誉。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
  左起滕大春夫妇、傅振伦、魏际昌夫妇、吕志毅老师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学校改组,应安徽省教育厅之邀,担任安徽省义务教育委员会秘书,积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成效卓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四川任国立编译馆编审,钻研欧美教育史及欧美教育思想家的名著,著成《卢梭教育思想》。1947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先后获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1950年毅然回国,先后任河北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2、 萧树滋(1914-2002),汉族,河北磁县人。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萧树滋1943年毕业于西北联大教育系,1947年4月至1949年3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排除在美留居的各种诱惑和阻挠,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调入西北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北师大)教育系任教兼任学校电教研究室主任。1982年,调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先后为教育系、图书馆系开设了电教必修课,为物理系开设了电教选修课。1986年,河北大学开办了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点,成为我国当时仅有的三个电教研究生点之一。除此以外,萧先生还是华南师大电教系、东北师大电教系、河北师大电教系的兼职教授。 除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萧树滋教授从1982年起,历任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部;河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电教》主编等职。为推进全国电教工作的开展,他走过十八个省市,参加过近百次重大电教活动,为数万人讲过学。


名师

        走向社会的学生


                                                 吕志毅老师的书法作品

                                   


我们的理想

     太行人家热爱生活,现实压弯了我的脊梁,仍然去追求理想,每一张图片,每一篇文章,都是原创,散发正能量,卖出的每一份产品,一元钱,仍会听到公益声响,相信自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逆流而上,见清泉,慢就是快是我们的主张。相信,有不一样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