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开泰: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许愿真 2016-08-16
  饮食为人之大欲,不顾自身状况,失于节制则为人之大害。饮食失节的情况很多,失时间之节,失“杂合”之节,失饥饱之节。失饥饱之节,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饱食”,一是“强食”,基本特点都是饮食超过脾胃运化所能承受的量-总的饮食量或单一饮食量。“饱食”是自主性饮食失节,以成人和青少年为多;“强食”是非自主性饮食失节,以小儿为主,是比“饱食”更为普遍的损害健康的行为,是娃娃疾病反复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

    脾胃是后天之本,不仅承担饮食的受纳、腐熟和水谷精微的运转、化生,而且脾升胃降居中焦,是五藏气机升降的枢纽。有形之躯和无形之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健康才有保证,所以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强弱,与饥饱有节关系很大 过饥则谷气不充,五藏六腑、四肢百骸失去滋养,过饱则壅滞中焦,水谷不化精微,也会使五藏六腑、四肢百骸失去滋养。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丰富,过饥的情况少有发生,过饱的情况却经常出现,更何况饮食营养深入人心,人们只知道营养,不考虑合理的饮食方式,饮食失节的情况日益普遍,或膏粱厚味姿其口腹,或偏其所好饮食单一,把西方生活方式当成时髦,高脂肪、高蛋白,冰雪冷饮软饮料,伤害脾胃的情况十分常见。胃病越来越年轻化了。

    尤其小儿不能表达自己的饮食意愿,家长爱心太过,不管娃娃实际的生命需要,一厢情愿地哄骗、强迫,千方百计地要娃娃多吃、吃好,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深怕不够。还有家长,只要小儿喜欢,放任饮食,养成偏食、贪食的习惯。脾胃伤了,正气不足了,抵抗力降低了,不找饮食根源,反给娃娃吃所谓的增强抵抗力的药物。

    营养知识越来越丰富,生命智慧越来越缺失,不知道身体健康,饮食有节极为重要。饮食有节,不是节在理论标准,而是节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需要,以个体的适当、适度、适宜为根据,当吃则吃,当忌则忌,当少则少,当多则多。许多家长,只担心营养不够,也不了解自己娃娃的生命状况,按照统一标准去喂,不是腹泻不止,就是夜卧不安。有个娃娃,刚刚半岁,腹泻就四个多月,仔细询问,完全按照标准喂食,后来减少奶粉量,腹泻自己就好了。有一女童,家长害怕缺乏蛋白质,早晨牛奶,中午虾仁,晚上鸡蛋,未满一岁,腹泻、发烧交替发作两月之久。须知,人不是机器,不是工厂按照统一设计的图纸生产的,每个人都有特自己的特点,了解个体真实的生命特点,注意饮食有节,才能健康长寿。

    营养自在于饮食,知不知道都在饮食里面,而且各种营养需要脾胃运化平衡,不是吃什么就有什么,吃什么就能防什么的。现代饮食的内在质量发生了不少变化,或存在残留农药、化肥,或添加防腐剂、增白剂、强面筋,或转基因等,要把有害的东西排出去,把有用的东西留下了,更需要饮食有节。过饱,不仅阻碍脾的升清,还阻碍胃的降浊,有用的留不下,有害的排不出,伤的就不仅仅是肠胃了。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养生杂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至矣。”《万病回春》认为:“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畜,神气安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患病之后,饮食有节同样重要,最关键在维护脾胃正常的运化机制,源源不断地资助正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力和自愈力。

    我们太过于强调西医的营养了,以为吃什么就会有什么,就会发挥什么作用。深海鱼油降血脂,中国人吃了二十多年,心血管疾病减少了吗?钙片预防骨质疏松,我们也吃了几十年,骨质疏松预防了吗?营养平衡归根结底是生命平衡,在生命五藏的因应协调性,在生命需要的适度。不管吃什么,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才是营养平衡的根本,气化活动失常,当藏的没有藏,当泻的没有泻,营养配比再科学也白搭。曾经一个病人,每天要吃五六种营养保健品,成天头昏脑涨,没精打采,食不知味,卧不宁神,后经过一段时间中药调理,才恢复正常。

    因应协调的气化活动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的,吃多吃少,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原则就在不能伤脾胃,使当降当出者能降能出,当生当入者能升能入,六腑以通为用的机制保持在正常状态。《退庵随笔·摄生》:“欲得长生,腹中长清;欲得不死,腹中无滓。”饮食养身又养生,但必须是在脾胃没有伤害、五藏因应协调性正常的前提下,与生命需要为互补对应才行。营养要养,饥饱要当,无论总量还是单一量,过与不及都有害无益。

    《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实不只是肠胃乃伤,还会损耗元气,影响元神,导致虚实夹杂的病机发生。虚者,水谷不为精微,元气得不到充养;实者,饮食滞于胃肠,精微反成痰浊瘀血积于血脉。虚实夹杂日久不愈,则可能痰瘀互结,变生积聚疳积。“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食无过饱就是最好的养生防病方法。

    健康在于饮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总在有节。有节需要生命智慧,当食则食,当忌则忌,多样搭配,顺应时间节律,勿伤脾胃运化。让我们记住《食治通说》上的一句话吧:“食治则身治,此上工治未病之术也。”

    ——中医随笔

微信订阅号:caogenzhik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