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友师傅今年68岁,和许多即将步入“知天命”的年纪的人比起来,他看起来硬生生要小上了一轮,无论是精神面貌,抑或身形体貌。这份“不老的传说”在我看来,大约和他矢志不渝地守住时光的变迁有些关系。 我们都笃信缘分,相信冥冥中的牵引。自1971年进入电影公司工作后,王师傅即如出撰本小说里“一入贵圈误终身”的桥段,任由热爱与执着,在这个剧院一守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过。 始建于1976年的陶吴电影院,位于陶吴小镇中心广场右侧。它的前生是人民大会堂,这一点从剧院内部老式的半月型舞台设计,与堆积着深重时代感的红丝绒幕布便能看出端倪。 倘是按年岁推算,这座剧院可说是王师傅的儿子辈。经我访来,王师傅该是比对待儿子更甚亲厚地照看着它。 但凡有一抹情怀尚温的人,必然免不了会为它的安然而感染! 搭砌细长的白水泥台阶,也曾迎来送往了几多人约黄昏的故事。 漆黄犹新的大门左侧仍保有空间局促的方格售票窗口。 挂着玻璃窗的海报栏,当总是张贴着惹眼的影讯。王师傅说,不少海报都是自己一手一笔绘画裁剪得出,匠心如斯,早也不是今时今日的电脑调制可比了。
王师傅用娴熟的手势,装片,播放。穿越放映室的小窗口,一缕悠白的光束苍劲有力地直指幕布,黑白影像逐渐聚焦呈现,旧时的光景轰然而来,留声机唱响的时候,我这才体味到,为什么留声机叫做留声机。
退休后,王师傅并没有生出没有颐养天年的意思。他着实不忍心让这里的一切在岁月中被渐渐抹煞,干脆自掏腰包一力承担了剧院的日常运作。 寒来暑往又数载,他们的处境因为遗忘,也越发的艰难。我问起他的坚持,王师傅摇摇头,他说没打算放弃,既然是互相选择的伙伴,谁也不能将谁就这么给丢了。 这些年,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他就会坚持下去。
剧院中的每一张翻凳木椅,每一展三叶风扇,乃至于每一取票根,都好似能投射出父亲仍然青年英姿焕发,母亲还是麻花辫儿姑娘的时代。他们老了,我也不小了,唯有它,静静地立在这里,一直没有变过。 剧院也罢,王师傅也罢,在这里,时间也忍不住疼惜,于是不再走动了,他们终归还是当年的模样。 爱有多难?难在坚持! 路有多远?一生相守! 王师傅一面儿轮着挑开窗帘,一面还跟我说着想当年。再也不会有当年的盛况了吧,或者,有人愿意帮他重现,算是对一个执着的匠人表示一份尊重,或者只是对过往的岁月进行一番缅怀,无论情由何起,都来这里看一场电影吧! 愿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你不要那么快老去好么,继续替我们看顾着这个记载回忆的匣子。每每打开,就会领我回到那个,时光不再能回到的地方。 具体路线:地铁1号线→ 机场线→ 江宁区65路→陶盛路站就到啦。 文字:田田 摄影:刘敏 -END-
|
|
来自: joey_nj > 《joey_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