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00窟 五代第100窟开凿于五代时期。前室已毁,甬道及主室壁画保存完好,均为五代原作。主室为覆斗形顶殿堂窟。西壁开一盝顶帐形龛,龛内塑像为清代重塑。窟顶四角画四大天王。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各一铺,北壁西起思益梵天问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各一铺,东壁画维摩诘经变。 甬道南壁绘归义军节度使(注)曹议金父子及侍从供养像十一身,北壁绘回鹘公主及从女供养像十五身。 根据敦煌遗书《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和《建窟发愿文》的记载,可知此窟的窟主是曹议金的回鹘族夫人,但修窟的实际主持人是曹议金长子曹元德,建窟时间是在曹元德执政期间,即公元935—940年。曹氏按照回鹘族的习惯,尊称曹议金的回鹘夫人为“天公主”,因此当时人们称这个窟为“天公主窟”。 ![]() 甬道南壁-曹议金父子与侍从供养像 根据法国人伯希和在1908年抄录的供养人题记可知:甬道南壁西起第一身供养像为曹议金,第二身为曹元德。甬道北壁西起第一身供养像为曹议金的回鹘族夫人,第三身为曹议金的女儿。目前只有曹议金女儿的这条题记保存完好,为“女甘州回鹘国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 曹议金戴展角幞头,着襕衫,腰插象笏,手执香炉,恭敬礼佛。面部表情虽已漫漶不清,但精神与风骨仍存,气度非凡。 ![]() 甬道南壁-曹议金供养像 ![]() 甬道南壁-曹议金之子曹元德供养像 回鹘夫人着典型的回鹘礼服,头戴桃形凤冠,身著翻领窄袖袍,后裙拽地,脚穿平头绣花鞋。体态婀娜,丰姿绰约。 ![]() 甬道北壁-回鹘公主与从女供养像 ![]() 甬道北壁-回鹘公主 这个洞窟的重点是绘于主室西、南、东三壁的《曹议金出行图》。主体部分以曹议金为中心,头戴展脚幞头,身着红袍,骑一白马,正欲过桥。前后侍卫护送,旌节引导。桥前方接伎乐之后有六骑持旌分列左右,其后有持牙旗小幡二人。旌节后有三骑和分列于左右的八名持棒步行卫士。曹议金之后,拥簇骑卫多人,其后为帅军大纛旗及出行将士队伍。紧接着是辎重后勤部队。其中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形象,诸如有头戴暖耳帽、着长靴,穿圆领衫,高鼻深目髯须的少数民族骑士。整幅画面长13米,人物众多,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这支队伍的严正军仪和威武雄风,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 ![]() 曹议金出行图部分 《曹议金的回鹘夫人出行图》位于该窟主室西、北、东壁。从西壁开始,一组马上乐师为前导,高头大马,乐师著各色丽服,使出行场面一开始就显得场面隆重。北壁为乐队舞蹈,车舆仪仗。舞乐之后有车三辆,一辆为行李马车,其后二辆为坐车,车后有两乘六角亭式“肩舆”,即轿子。车前后,或有武士护卫,或有婢女多人捧盒持扇,架鹦鹉相随。天公主着回鹘装,骑高头大马,由二马夫牵引,前后又有使女捧物随行。另有一些贵妇人骑马扬鞭指挥车辆行进。第三部分是饮食供给队伍,其中也有狩猎场面,黄羊奋蹄奔逃,猎骑疾驰追逐,非常生动。整幅画面充满一种逍遥闲适的出游情趣,也表现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贵族腐朽气氛。 ![]() 回鹘天公主出行图部分 敦煌壁画中的出行图,是由供养人画像演变而来的,大多画在世族的功德窟中,主要是为了宣扬先祖的功绩和显示家族的地位。它已经摆脱了佛教教义的束缚,是当时真人真事的具体描绘,因此,它是研究河西历史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南壁西侧的《报恩经变》讲述的是佛弟子阿难遇见一位婆罗门在乞食,所得的美食全部给父母吃,而将劣食留给自己。六师外道就以此来诋毁佛祖释迦牟尼不报父母养育之恩。阿难就此向佛请教,释迦牟尼于是请四方诸佛及菩萨来聚会,讲说《大方便佛报恩经》,宣讲自己于过去若干世报父母恩的故事。 北壁西侧的《思益梵天问经变》是讲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中,有大比丘僧众,文殊师利、网明等菩萨,天、龙、夜叉、乾闼婆、紧那罗等大众来到佛所,听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思益梵天问经》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佛典,经中无任何故事,因而在经变中,只能用众多小说法图加榜题的形式来表达经文内容。 北壁东侧的《天请问经变》讲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天”来到佛所,顶礼佛足,提出问题请问于佛,佛一一作答。通过偈语形式的九问九答,阐发四谛、六度、持戒的义理。 注:归义军节度使是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由张议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后于十一世纪被归附的河西回鹘吞并,不久后被兴起的西夏王朝攻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