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篇 中医经方之千古第一方:桂枝汤 我儿子今年7岁,前一段感冒,鼻子清涕,悉悉索索,没有发烧,我给他开了个方子,剂量改为小孩的剂量,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4克、知母4克、防风4克、生黄芪6克,生姜2片、小红枣4粒。四碗水,煮成两小碗,晚上先温服一小碗,加红糖。另一碗准备第二天早上服。原来他认为中药很苦,结果尝一口觉得很好喝,就愉快的喝完了。喝完过半小时去睡觉。盖正常厚度的被子。睡着过1个多小时,先是头顶出汗,后来全身都出了点小汗。由于汗并不多,我没有给他换衣服,就让他睡吧。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流了点鼻血。就一点,主要是因为这个药促进血液循环,他这两天流鼻涕,鼻粘膜可能也有点薄。他起床后还讨中药喝,因为有红糖味道好喝,但考虑到前一天晚上已经出了汗,早上又有一点鼻血,就没有给他喝剩下的一小碗。白天的时候发现他的感冒已经基本好了。 上面这个方子的主体来自于《伤寒论》的桂枝汤方。想到这个方子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觉得中医真是神奇。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有很多应用,最主要的应用是适用于普通人受风感冒刚刚开始、同时运动一下还容易出汗、流较清的鼻涕、悉悉索索的,可能还有发烧、头痛。或者现在很多人说的风寒感冒。中医认为人有卫气和营气两 种气,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人的皮肤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跨过了皮肤的防卫,“风伤卫”,寒邪进入体表,这时需要组织第一道防守反击,把体表的寒气通过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继续侵入内里。 桂枝汤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拆开来分析。 1、桂枝 现在研究认为,桂枝能让人心脏活力增加,从动脉更强地把血液泵出去,流到全身。 同时桂枝,还可以治气上冲,使其下达。感冒的时候人有的时候会想吐,吃不下饭,气也容易堵在中焦脾胃,桂枝就可以下气。 2、芍药 芍药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芍药往内收敛。 现在的研究认为,芍药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 同时,芍药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 因此桂枝和芍药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地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3、炙甘草 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 甘草如果生用,可以泻火解毒,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甘草解毒,这主要来自于这味药的甘性、土性。土壤可以中和各种毒性,尤其是经过时间的作用,千百年来,祖宗种的地,我们还在种着,土壤和海洋一样,都是长期动态平衡的有机物群落。 各种药,加入甘草以后,可以让药性温和,缓而达之。同时又能调和诸药,互不冲突。所以,甘草在中药里又称为“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4、生姜 生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 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 生姜放在这付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 5、大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 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记得,大枣补脾胃,同时可能因为甘甜容易坏牙齿,所以故事里的人机械地认为要囫囵地把枣吞下,才能发挥枣的优点,避免枣的缺点。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同时构筑第二道防线。 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大枣是一种榨不出汁的果实,也就是可以保护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枣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湿,稳住身体的水分。避免出汗时体内津液损失太多。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付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这付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桂枝汤其实是针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的一剂补药。 这个方子古方的用量相对大一些,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开),这里的一两是东汉的两,约10-15克,用七大碗水,小火煮成三大碗水(古方一般只要慢火煮一次即可,不用煮两次再混合),每次服一碗,之后略多穿一件衣服或稍盖点(不用盖厚被子),伤寒论还提到药后再服用热粥一碗,以助药性。这药服了之后,如果出了点小汗,人觉得稍微舒服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出汗,或者出的太少,可以继续服用。伤寒论提到不必尽剂,就是说你开了几贴药,不用非得把药服完。出点小汗就OK了。 如果之前感冒已经深入了,这种药服用后,可能还会有咽喉和鼻子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用别的药或者自己调理肠胃等待身体自己解决问题。 现在的人用量一般保守些,一般可以按一两对应3克-5克来使用上面的方子。桂枝9(或15)克,芍药9(或15)克,炙甘草6(或10)克,生姜9(或15)克,大枣四枚到六枚(掰开)。用五饭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每次温服一碗。饭后半小时服或者睡前半小时服。可以加点红糖。 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在桂枝方中加入知母、防风、黄芪,认为这样就可以不用药后服热粥了。本文开始时我给我儿子服用的桂枝方就加上了知母、防风、黄芪。 桂枝汤这个药方,根据病症,还有很多调整变化,比如加桂、加芍药、去芍药、加附子、加人参等等。芍药和甘草单独出来,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可以治静脉曲张、脚挛急、筋脉不舒等、被后人称为“去杖汤”,就是用拐杖走路的人长久服用可以扔掉拐杖。当然不是所有的脚疼都能用这个药方。 这些调整变化,因人而变,因症而变,这也是中医的思维。所以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要看人的脸色、舌头、脉象、要听病人描述自己的病情,还要了解病人吃饭情况,出汗情况,大小便情况。这都是为了根据这个人的症来制定针对这个人的方,是一种个体化治疗。而不是给你一个通用的药方。 |
|